洪武二十五年的南京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华。
宽阔的街道上商铺林立,来自全国各地的商旅络绎不绝。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座城市的人口在短短数年间几乎翻了一番。
站在修缮一新的吴王府最高处的观景台上,苏宁俯瞰着这座生机勃勃的帝都。
十四岁的他,如今已经隐隐有了几分少年君王的威仪。
“殿下,”马和躬身禀报,“根据最新统计,南京城的新增移民已经超过二十万户。其中大部分都是最近十年内迁入的。”
苏宁不动声色的微微颔首,目光依旧注视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些新移民,可有什么异常?”
“表面上看一切正常。”马和回道,“他们大多从事手工业、小商贩等营生,与本地居民相处融洽。但属下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说。”
“这些新移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双亲子女美满,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异常和睦。”马和压低声音,“更奇怪的是,他们似乎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就连最普通的工匠,也能识文断字。”
苏宁的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继续观察,但不要打草惊蛇。”
“诺。”
此时的南京城,确实处处透着不寻常。
在城南新开发的一片居民区里,来自山东的木匠张大全一家,是半年前才迁入南京的。
张大全在城西的家具作坊做工匠,妻子王氏则在街口开了家小小的绣庄。
他们有一双儿女,儿子在孝陵学堂读书,女儿跟着母亲学刺绣。
“张大哥,今儿个收工早啊!”邻居李老汉热情地打招呼。
张大全笑着回应:“东家仁厚,说是天热,让我们早点回来歇着。”
这样和谐的场景,在南京的新移民区随处可见。
这些新来的居民勤劳本分,与人为善,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然而,在谨身殿内,朱元璋正听着毛骧的密报,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新移民,查清楚来历了吗?”
毛骧跪地回禀:“回陛下,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问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为了子女能上孝陵学堂,有的是听说南京工钱高。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臣发现,这些新移民中,好像并不想和别人发生冲突,几乎都是特别的低调和务实。”
朱元璋沉默良久,突然问道:“太子知道这件事吗?”
“太子殿下似乎并不知情。”
“那这些新移民和吴王有什么关系吗?”
“没有!这些移民都是在十年间陆续出现的,但是和吴王的钱庄、商行没有任何关键,虽然明通商行在应天府和北平等地都有开发房产,但是这些房产因为价格高昂,这些新移民能够买得起的少之又少。”
而就在朱元璋沉思之际,太子朱标快步走入殿内:“父皇,允通来了,说有要事禀报。”
“噢?”
苏宁走入殿内,行礼后直接切入正题:“皇爷爷,父王,孙儿准备在大明十三省全面推行银票制度。”
他展开一幅巨大的地图:“如今大明钱庄在十三省已有分号二百八十处,明?商行的货栈更是遍布全国。若是全面推行银票,可以极大促进商贸流通。”
朱标惊讶道:“允通,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啊!”
“父王放心,”苏宁自信地说,“孙儿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孝陵学堂培养的算学人才,足以支撑这套体系运转。”
朱元璋凝视着孙子,突然问道:“允通,你可知道最近南京城来了很多新移民?”
苏宁面不改色:“孙儿略有耳闻。这是大明繁荣的象征啊。”
“是吗?”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朕怎么觉得,这些新移民,和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呃?皇爷爷何出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