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星舟计划”迎来首次跨省联动仪式。十八个市县同步举行纸船共航,直播信号汇聚于主会场大屏。云南的孩子们再次放船,贵州的孩子朗读新作诗歌,甘肃的小女孩们合唱改编版《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穿过千山雪,
>一针缝思念,一线牵魂魄。
>家书抵万金,不如见一面,
>若你不归来,我亦不熄灭。”
而在本地人工湖畔,三百名学生手持荧光灯,排列成“听”字造型。无人机升空拍摄,画面震撼人心。
仪式尾声,袁婉青走上台,面对镜头,缓缓开口:
“三年前,我失去了一位学生。那一刻,我以为是我的失败。但现在我才懂,真正的失败,是当我们因为害怕犯错,就停止去爱。”
台下寂静无声。
“今天我们不做承诺,不说‘一切都会好’。我们只说一句实话:**我们在听。**
无论你在哪,无论你说什么,无论你是否相信,我们都在听。”
话音落下,全场点亮手中的灯。湖面再度浮起万千纸船,每一只都载着一段未曾说完的话,顺水而行,奔向未知的远方。
当晚,袁婉青再次来到湖边。月光依旧,槐树依旧,那只写着“在听”的纸鹤仍在枝头摇曳。她仰头望着,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回头,是林小雨的母亲。
女人穿着整洁的黑裙,手里捧着一只极小的纸船,船身漆成淡蓝色,上面用工整的字写着:“给小雨的最后一封信”。
“我一直不敢来。”她声音沙哑,“直到看了今天的直播。原来,还有人记得她。”
袁婉青接过船,轻轻放入水中。两人并肩站立,目送它缓缓漂远,融入星河般的灯火之中。
许久,女人轻声问:“她……最后疼吗?”
袁婉青摇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曾在一个朗诵比赛上赢得全场掌声,她写过一百零一封信给未来的自己,她教会我们,即使生命短暂,也能留下回响。”
女人低下头,肩膀微颤。
“如果您愿意,”袁婉青说,“可以每周来‘心灵书角’坐一坐。那里有很多孩子,也需要一个愿意倾听的大人。”
女人迟疑片刻,点了点头。
夜风拂过,纸鹤振翅欲飞。
袁婉青转身离开,脚步轻缓。她知道,这场漫长的告别还远未结束,但至少,他们已不再独自航行。
回到家,她打开电脑,更新“星舟回声库”首页标语。旧句撤下,新句浮现:
>**“只要还有人记得,就没人真正离去。”**
然后,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行:
>“明天,我要去邻市见一个小女孩。她或许还不知道,她的爸爸,正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如何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