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十懵懵懂懂,明白了。
她抱着花昭,“我知道了,妈妈。”
花昭笑着转移话题,“昨天晚上过得怎么样?”
小十说,“睡得很好。”
花昭的眼神往小十的脖子里扫了一圈。
没看见什么。
不像是今天的小八……
她心里挺满意方恪礼这个女婿的,有分寸感。
她交代小十,“若是还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记住要做措施。”
小十端着草莓吃着,随口问道,“做什么措施?”
花昭皱眉,“你说是什么措施?自然是避孕措施,计生用品懂吗?”
小十脸。。。。。。
夜色如墨,覆盖着北京城的万家灯火。小满坐在共生园顶层的露台上,膝上摊开一本泛黄的旧相册。风从远处吹来,带着初春尚未褪尽的寒意,翻动纸页的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
照片里是十年前的她??长发披肩,笑容温软,站在一所普通小学的音乐教室前,身后黑板上写着“欢迎新老师”。那时她的耳朵还能听见音符的跳跃,能听见孩子们齐声喊“林老师好”,能听见山果第一次叫“妈妈”时那稚嫩又惊喜的声音。
如今,那些声音早已沉入寂静深处,唯有记忆在掌心留下温度。
手机震动了一下。沈知远发来消息:“明天教育部召见,关于‘静默之光’海外推广计划的正式立项。”
她回了一个“好”字,指尖停顿片刻,又补了一句:“带上山果的设计稿。”
对方很快回复:“她画的那个‘会跳舞的手环’?他们一定会喜欢。”
小满轻轻合上相册,抬头望向星空。这世界太大了,大到一场战火可以吞噬一个村庄,也大到一束微光能穿越国界,在异乡孩子的眼中点燃希望。而她只是固执地相信:只要有人愿意俯身倾听,沉默就不是终点。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进办公室时,山果已经坐在桌前,正用彩色铅笔修改她的手环设计图。那是一个融合震动反馈与触觉提示的可穿戴装置,灵感来源于缅甸课堂上的节拍感应垫。小女孩专注地描着线条,眉头微蹙,像极了小时候练习手语时的模样。
“妈妈,”她忽然抬头,打出一串流畅的手势,“如果这个手环能让听不见的孩子自己创作节奏,是不是就像……把星星装进了口袋?”
小满笑了,伸手抚过女儿额前碎发,回应道:“你早就比妈妈更懂音乐的本质。”
九点整,她们抵达教育部会议厅。室内已坐满来自特教系统、科技研究院和外交部门的代表。投影屏上赫然显示着《“静默之光”全球行动白皮书》草案,首页配图正是卢旺达修道院孩子们用石头拼出的“心跳图案”。
主讲人是一位年近六旬的司长,曾亲自考察过东南亚多个项目点。他开门见山地说:“我们不能再让这些创新停留在民间自发层面。国家要为你们撑伞,也要让世界看见中国教育的人文温度。”
随后,一项前所未有的合作方案被提出:以“静默图书馆”为核心平台,联合工信部开发低功耗离线教学终端,专供战乱或偏远地区使用;同时设立国际特教人才基金,资助发展中国家青年教师来华研修。
当轮到小满发言时,全场安静下来。
她没有开口,而是缓缓举起一块透明触控板,上面浮现一段动态手语视频??那是由AI技术还原的真实影像:一名阿富汗少女在废墟中用手敲击铁皮桶打出节拍,背景是断壁残垣,但她脸上有光。
“这是上周传来的求助信号。”小满写下文字递给翻译,“她在问:有没有不用电也能学音乐的方法?”
她顿了顿,继续写道:“我们给的答案,不该只是捐赠设备,而是教会每一个愿意伸手的人,如何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伤痕去发声。”
话音落下,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散会后,沈知远陪她走在回程路上。两人并肩穿过玉兰盛开的小径,谁都没有说话。直到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近,车窗降下,露出一张熟悉却又陌生的脸。
许志明。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抱着一个牛皮纸盒,神情拘谨得像个等待训斥的学生。看到山果的一瞬,他的眼眶猛地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