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的名声渐渐传开,不少僧侣甚至香客都来请教。彭子其开发出一套“佛印参问法”,帮助人们通过佛印的映照看清自己的本心。方法简单却有效,往往一个映照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当然,过程中依然笑料不断。有位香客想要映照发财之道,佛印却显出他浪费粮食的画面;小胖想看看自己厨艺精进程度,佛印却映出他偷吃的身影;甚至方丈来参问时,佛印竟映出他年轻时调皮捣蛋的往事,引得众人忍俊不禁。
但正是在这些笑声中,大家放下了执着,看到了更真实的自己。佛印不像想象中那样显示高深预言,而是映照最平常却最珍贵的本心。
一个月后,彭子其己经能熟练运用佛印帮助他人。但他心中始终有个疑问:为何师尊要将如此有用的法器封存?
为此,他翻遍藏经阁相关记载,终于在一卷破损的笔记中找到了线索。原来师尊封存佛印并非因为它有问题,而是因为时人过于依赖外在映照,忽视了向内求证。
笔记中写道:“佛印如指月之指,愚者观指而不见月。封存非弃用,乃待时机成熟,有能见月者现世。”
彭子其恍然大悟。佛印不是答案本身,而是指向答案的手指。真正的智慧不在法器之中,而在每个人的本心里。
当晚,他带着这个领悟再次请教佛印。佛印首次投射出清晰的文字:“守护者须知:佛印之用,启人自悟,非代人之悟。初心若迷,佛印即封。”
彭子其郑重承诺:“必不负所托,助人自悟,不代人悟。”
从此,他使用佛印更加谨慎,不再轻易示人,只在真正需要时启用。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教导人们不依赖佛印,而是学习自己“映照本心”的方法。
藏经阁成了“本心映照”研修地。彭子其将佛印的智慧融入日常修行,开发出一系列不依赖法器的心性修炼法。这些方法简单实用,很快在寺内推广开来。
有趣的是,随着大家自悟能力提升,佛印反而更活跃了。它似乎很欣慰看到人们的成长,经常在人们有所领悟时发出喜悦的光芒,像极了为孩子进步而高兴的长辈。
一天清晨,彭子其在藏经阁整理经书时,佛印突然自行激活,投射出一幅从未见过的景象:一座云雾缭绕的山峰,峰顶有座古刹,刹中似乎有与佛印同源的能量波动。
“这是。。。另一枚佛印的所在?”彭子其惊讶地猜测。净慧师叔恰巧进来,看到投影后神色一震:“那是灵鹫峰!传说中师尊求道之地。难道那里有佛印的姊妹法器?”
彭子其好奇心大起,决定向方丈请示前往灵鹫峰探访。他感觉这不仅是一次寻宝之旅,更是深入理解佛印和师尊教诲的机会。
请示途中,他路过寺院广场,看到新来的小沙弥们正在扫地。一个小沙弥扫得满头大汗,却仍然满脸欢喜,单纯享受着扫地的乐趣。
那一刻,彭子其忽然明白了佛印选择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有多强大或多智慧,而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那颗单纯的欢喜心,就像眼前这个小沙弥一样。
“佛印啊佛印,”他轻抚手中的玉印,“你真正守护的不是法器本身,而是每个人心中那份不变的初心吧?”
佛印发出温暖的光芒,似乎在微笑回应。
夕阳西下,彭子其站在藏经阁前,望着手中发光的佛印,眼中闪烁着期待与智慧的光芒。
新的旅程即将开始,而这一次,他不仅是在寻找另一枚法器,更是在追寻师尊最初的求道足迹,探寻佛印背后更深层的智慧。
但无论如何追寻,他都知道,真正的答案不在远方,而在每个当下的本心之中。
晨钟响起,彭子其收起佛印,拿起扫帚,哼着歌加入扫地的小沙弥行列。在平常中见非凡,在尘埃中见宇宙——这便是佛印教给他最珍贵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