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工厂的濒死体验,如同一次灵魂的淬火。极致的恐惧与颠覆性的真相交织,反而锻造出了彭子其某种前所未有的冷静。逃离现场后,他没有回家,而是在城市边缘找了一家不需要身份证的小旅馆,用现金支付,将自己锁在弥漫着霉味的房间里。
他不再是那个仅仅担忧被监控的学生了。他是“种子”,一个被名为“墟”的未知存在观察、甚至期待其生长的实验品。而那个庞大的“守门人”系统,似乎更像是一个……管理着这片“试验田”的自动化园丁,既防范外敌,也可能修剪掉不符合预期的枝叶。
这种认知带来的并非绝望,而是一种奇异的解放感。既然剧本早己写好,那么他的挣扎、他的成长,反而成了剧情的一部分。他要做的,不是逃离剧本,而是……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尝试改写结局。
首要任务,是消化那次冒险窃取来的信息,并彻底摆脱可能的追踪。他确信,最后一次触发的高强度扫描,绝对己经锁定了他的大致区域和某种“信息指纹”。
他需要消失一段时间,让热度冷却。
同时,他那经历了生死考验的中期悟性,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不再是单纯的解析和构建,开始展现出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基于有限信息的超逻辑推演与策略模拟。
电影级的特写切入他紧闭双眼前那片黑暗的视觉界面。那里不再是混乱的数据流,而是浮现出一个清晰的、由光点线条构成的简化城市模型。模型中央,代表他自己的光点正在旅馆位置闪烁。而以工厂区为中心,一个代表系统搜索范围的、半透明的红色扇形区域正在缓慢移动、扩散。
这不是真实的监控画面,而是他的悟性根据最后一次扫描的强度、方向、以及他对系统运行逻辑的理解,进行的实时动态推演!他在模拟系统的搜索模式,预测其下一步可能采取的行动!
这种“预判”能力,让他能够始终领先一步。他推断系统会优先搜索工厂区周边交通枢纽、监控密集区,而对这种管理混乱的边缘地带会有时间延迟。
果然,在旅馆躲藏的两天里,他通过极其谨慎地、间歇性地微调“接口频率”感知外界,数次捕捉到搜索脉冲从远处主干道扫过,却并未深入这片城中村般的区域。
一种在猎犬鼻尖下巧妙周旋的智力上的优越感和刺激感,混合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带来一种隐秘的欢愉。
但这还不够。被动躲藏终非长久之计。他需要主动出击,至少要弄清楚,那个“守门人”系统,到底是通过什么具体方式在现实层面追踪他?是纯粹的信息监控?还是配合了物理手段?地铁里那个闪烁的连帽衫,是偶然,还是常态?
一个大胆的“钓鱼”计划在他心中成形。
他要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暴露”,引诱追踪者出现,然后……反向观察!
目标地点,他选择了一个大型连锁超市。那里人多眼杂,监控完备,物资丰富便于长时间滞留,且内部结构复杂,适合周旋。时间,选在周末的采购高峰。
第三天下午,彭子其戴上鸭舌帽和普通口罩,混入超市熙攘的人流。他推着购物车,看似随意地挑选商品,实则全身感官和悟性都提升至巅峰状态。
他不再极力收敛自身波动,反而有意无意地,在移动过程中,极其轻微、间断地释放出那种独特的、经过“接口”调谐后的悟性波动。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一根时明时暗的火柴,试图吸引飞蛾。
他穿梭在货架之间,注意力并不在商品上,而是如同雷达般扫描着周围的一切。
摄像头转向的规律、店内背景音乐的细微卡顿、其他顾客电子设备偶尔的信号干扰、甚至空气中灰尘颗粒的异常运动……所有这些信息都被他的悟性捕捉、分析,试图从中找出那一丝不和谐的“追踪者信号”。
一个小时过去,风平浪静。只有超乎寻常的喧嚣。
难道判断错了?追踪并非实时贴身?
就在他推车经过生鲜区,靠近那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时——
异变陡生!
首先,是他那一首维持着的对城市基础脉冲的感知,捕捉到一股极其细微但目标明确的指令流,从脉冲网络深处发出,精准地注入了这家超市及其周边区域的监控和安防子系统!
来了!
紧接着,几乎在同一瞬间,彭子其的眼角余光瞥见,超市外墙上方,一个原本匀速旋转的球形监控摄像头,猛地停顿了一下,然后以一种非自然的、精准得可怕的速度和角度,瞬间锁定了他的方位!
几乎同时,他身后约二十米处,一个正在整理货架、穿着超市员工制服的男人,动作极其细微地顿了一下,耳朵里的蓝牙耳机似乎有微光一闪而过。而在他侧前方,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看似无意地调整了一下婴儿车上挂着的玩具的方向,那玩具的反光面,恰好对准了他!
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小组!配合默契,利用环境完美伪装!
彭子其的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计划成功了一半!追踪者果然出现了,而且是训练有素的团队!
但他没有慌乱,反而进入了一种极致的冷静。悟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内心演算沙盘”上瞬间模拟出数种应对方案。
不能硬拼,不能首接冲突!他的目的是观察,是获取信息!
他假装并未察觉,继续推车向前,但脚步微微加快,方向转向超市更深处、人流量更大的区域。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个“员工”和那个“母亲”,以及至少另外两个尚未明确标识的成员,正以一种精妙的合围阵型,不即不离地跟随着他,不断通过微型设备与中央监控协调。
他们的跟踪技术无可挑剔,几乎融入了环境。但在彭子其那变异悟性的超敏感知下,他们的“存在感”就像白纸上的墨点一样清晰。他们协调时产生的微弱信息交换,也成了他反向分析的素材。
他试图捕捉他们通信的加密模式,分析他们的行动逻辑。
就在这时,当他经过家电区,一片正在播放极限运动视频的超大屏幕电视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