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湄南河三角洲会战——泰国中部全域攻势(1951年5月1日-5月5日)
战前态势与兵力部署(苏然视角)
1951年5月1日凌晨2时,泰国呵叻府空军基地临时指挥部内,苏然站在标满红蓝箭头的军事地图前,指尖叩击着湄南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地图上,英军第17远东旅(下辖3个步兵营、1个装甲连)与泰国陆军第2集团军(含7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呈“品”字形布防:英军主力驻守曼谷以东的北柳府,泰国军队则沿湄南河两岸构筑防线,将大城府、素攀武里府、佛统府划为“核心防御圈”,依托河道、稻田、城镇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报告苏指挥,100个师己完成集结,其中15个师留守清迈、普吉等己占领要地,85个师编入攻击序列。”作战参谋递上兵力配置表,“新增的10个预备师(第101-110师)己抵达北榄府,配备了美式M4谢尔曼坦克30辆、105mm榴弹炮120门,可随时投入战斗。”
苏然点头,在地图上划出三条攻击轴线:“东路集群(第1-25师)由王勇中将指挥,沿北柳府-春武里府推进,主攻英军第17旅侧翼,5月3日前必须突破尖竹汶府防线,切断英军退路;中路集群(第26-60师)由我首接指挥,以大城府为核心目标,分三路强渡湄南河,瓦解泰国陆军第2集团军主力;西路集群(第61-85师+新增第101-110师)由张海峰少将指挥,沿佛统府-龙仔厝府推进,牵制泰国军队右翼,保护中路集群侧后方安全。”
他顿了顿,指着地图上的小城镇标记:“特别强调,湄南河三角洲城镇密集,每个乡镇都可能有敌军据点,必须逐村清剿。给各师配发泰语翻译手册,凡主动投降的泰国士兵,保留个人财物;抵抗者,坚决消灭。英军俘虏按日内瓦公约处置,但武器装备必须全部收缴。”
5月1日:东路集群首战北柳府,遭遇英军“刺猬阵”
东路集群(第1-25师)
北柳府是英军第17旅的指挥部所在地,英军利用当地纵横交错的运河构建“刺猬阵”:在河道中沉入装满混凝土的铁桶,沿岸每500米设置一处机枪碉堡,稻田里埋设反步兵地雷(据侦察机传回图像,密度达每平方米3颗)。
清晨6时,东路集群第5师率先发起攻击。第18团在炮火掩护下乘坐橡皮艇强渡运河,刚至河心就遭遇英军布伦机枪交叉射击,3艘橡皮艇被击沉,12名士兵阵亡。王勇中将立刻调整战术:“第10师用105mm榴弹炮轰击沿岸碉堡,第15师派工兵分队清除河道障碍,第20师沿运河支流迂回,绕至英军后方的挽巴功镇。”
战斗至午后,工兵分队用爆破筒炸开河道障碍,第5师终于在北岸建立登陆点。但英军反应迅速,调动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反扑,双方在稻田里展开混战——士兵们踩着没过膝盖的泥水冲锋,坦克履带碾过稻茬发出刺耳声响,英军的6磅反坦克炮不时击中我方坦克侧面,冒出滚滚黑烟。
傍晚,苏然通过无线电接入东路频道:“王勇,英军装甲连的燃料补给点在北柳府西郊的加油站,派第25师夜袭,烧掉油库。记住,英军依赖机械化机动,断了油,他们的坦克就是废铁。”
当日23时,第25师第3营趁夜摸进加油站,用燃烧瓶点燃了储油罐。英军装甲连因缺油被迫后撤,东路集群趁机扩大登陆场,占领北柳府12%区域,歼敌(英、泰军合计)800余人,自身伤亡520人。
5月2日:中路集群强渡湄南河,血战大城府古战场
中路集群(第26-60师)
大城府是泰国故都,湄南河在此拐出一道大弯,泰国陆军第2集团军在此部署了3个步兵师,在河西岸筑起3米高的防洪堤,堤后架设20mm机关炮,河道中停泊着改装的“炮艇”(加装了12。7mm重机枪的民用货船)。
清晨5时,中路集群第30师、35师在湄南河上游佯攻,吸引敌军注意力;主力第40-50师则在下游的猜纳府河段强渡。第42师的“土办法”收效显著:士兵们将竹筏绑在一起,上面覆盖湿棉被抵御子弹,划至河心时,对岸的机关炮呼啸而来,竹筏上的士兵纷纷跳入水中,抱着武器泅渡。
“苏指挥,第45师在南岸登陆后遭遇伏击!”通讯兵报告,“泰国军队躲在WatMahathat寺庙的佛塔击,我军仰攻困难,己伤亡200余人。”
苏然查看实时传回的航拍图,佛塔高约40米,共7层,每层都有机枪射击孔。“让第45师调105mm榴弹炮,轰击佛塔第3层(敌军指挥部),但禁止使用爆破弹,保留文物。”他特别叮嘱,“派心理战分队用喇叭喊话,告诉里面的泰国士兵,抵抗到天黑,就断绝所有补给。”
至当日黄昏,中路集群付出1200人伤亡代价,在南岸建立宽5公里的登陆场,攻占大城府外围的3个乡镇。泰国陆军第2集团军紧急从素攀武里府调2个师增援,双方在城郊的稻田里展开拉锯——泰国士兵穿着传统的红色裹裙,在稻田中匍匐前进,用Mauser98k步枪精准射击,我军士兵则依托坦克掩护,逐片清理稻茬后的敌军。
5月3日:西路集群佛统府遭遇“僧侣队”,文化符号成战场
西路集群(第61-85师+第101-110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