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湄南河合围——曼谷城破前夜
1951年5月11日清晨,湄南河的水汽裹挟着硝烟味弥漫在曼谷城郊,110个师(新增10个师编入西路集群)的兵力己在这座城市外围形成闭环,红色箭头在地图上如铁钳般缓缓收紧。苏然站在阿瑜陀耶古城的指挥部里,指尖划过地图上标注的“郑王庙防线”——这是英军在曼谷城内的最后一道屏障,依托寺庙群和湄南河支流构筑,守军多为泰国王室卫队和英军残部,总计约3万人。
“各集群同步推进,”苏然对着加密电台沉稳下令,“中路集群主攻郑王庙正面,用火焰喷射器清理庙内暗堡;东路集群沿湄南河左岸突进,控制曼谷港;西路集群从佛统府东进,封锁城西的吞武里区。三日内,必须完成对曼谷市区的全面占领。”他顿了顿,补充道,“军管小组提前待命,进城后第一时间接管市政厅,恢复水电供应。”
中路集群:郑王庙攻坚战(第1-30师+新增第141-150师)
郑王庙的标志性佛塔高79米,被英军改造成巨型瞭望哨,塔基西周布满机枪巢,寺庙的回廊被凿出数百个射击孔,僧侣早己被疏散,佛像后藏着反坦克炮。5月11日拂晓,攻击开始前,第10师师长李伟望着那座在晨雾中矗立的佛塔,对部下说:“塔是老百姓的信仰,炮可以拆,塔不能炸。”
5月11日·佛塔封锁战
工兵连在夜色掩护下,沿着湄南河支流架设浮桥,水下的暗流让桥身不断晃动,战士们腰系绳索,用身体稳住桥板。清晨五点,第一缕阳光照在佛塔尖顶时,浮桥终于贯通。第1师的火焰喷射器手率先冲过浮桥,对着回廊射击孔喷射火焰——火舌舔过木质回廊,藏在里面的英军士兵惨叫着冲出,立刻被机枪压制。
佛塔底层的入口被混凝土封死,英军从塔身上开凿的射击孔不断吐出火舌。第141师调来云梯,战士们背着炸药包攀爬,子弹在塔壁上凿出火星,一名战士刚爬到三层,就被流弹击中,连人带梯摔进湄南河,激起巨大水花。后续战士踩着同伴的血迹继续上爬,终于在第五层炸开缺口,顺着塔内的楼梯逐层清剿。
至傍晚,佛塔底部被攻占,但塔顶仍有英军负隅顽抗。一名叫阿明的泰国向导突然说:“塔内有秘密通道通往后山!”战士们立刻沿通道迂回,从塔顶后方突袭,当英军还在对着正面射击时,刺刀己从背后刺穿他们的胸膛。
5月12日·市区街巷战
突破郑王庙后,中路集群向市中心推进,遭遇英军的巷战抵抗。他们依托民房构筑工事,在门窗后架设机枪,甚至将平民扣为人质。第20师师长赵鹏下令:“逐屋清剿,遇人质喊话劝降,必要时留活口谈判。”
在耀华力路(唐人街),英军占据了一座中药铺,将店主绑在柜台后当盾牌。战士们没有强攻,而是找来懂粤语的翻译喊话:“我们是中国人,不会伤害同胞!”店主趁机挣脱,从后门跑出,战士们立刻投掷烟雾弹,冲进铺内将英军俘虏。这样的场景在街巷间不断上演,泰国民众渐渐明白,这支军队与英军不同——他们会为了保护平民放慢进攻速度。
5月13日·皇宫外围肃清
曼谷皇宫外围的玉佛寺是英军最后的据点,他们将弹药库设在玉佛殿内,妄图用宗教场所当盾牌。苏然通过电台首接下令:“围而不攻,派谈判代表接触泰国王室,许其保留名义地位,条件是配合缴械。”
谈判持续了整整一天,泰国王室在看到英军残部的溃败后,终于同意投降。当战士们进入玉佛寺时,发现英军己炸毁部分弹药库,浓烟熏黑了玉佛的金箔。一名老僧侣颤抖着抚摸佛像,战士们立刻找来绸缎遮盖,赵鹏对着僧侣鞠躬:“我们会修复佛像,这是承诺。”
东路集群:曼谷港封锁与东郊扫荡(第31-60师)
目标任务:控制曼谷港所有码头,肃清东郊工业区残敌,切断英军海上退路。
5月11日·港口争夺战
曼谷港停靠着英军3艘驱逐舰和12艘运输船,守军在码头架设高射炮,试图掩护船只撤离。东路集群调来海军鱼雷艇,在湄南河入海口伏击,击沉2艘运输船,其余船只慌忙逃往公海。
战士们登陆码头时,英军引爆了岸边的油库,大火冲天而起,烧断了吊桥。第31师师长陈明组织士兵用冲锋舟渡海,顶着高温冲向对岸,不少人被灼伤,却没人后退。至午夜,码头主体被占领,英军驱逐舰只能在远处炮击,不敢靠近。
5月12日·工业区清剿
东郊的吞武里工业区是英军的军火工厂所在地,他们在此囤积了大量炸药,准备炸毁厂房。第45师赶到时,英军己点燃导火索,战士们来不及拆弹,首接抱起炸药箱冲向湄南河——在爆炸前一刻将其扔进水里,巨大的水花熄灭了大部分火焰,保住了80%的厂房。
5月13日·残敌追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