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朵朵,披着小雨衣,手里拿着伞。
“师父,进来吧,你会感冒的。”
余长安回头,笑了笑:“不会。我在学怎么和雨相处。”
“可是……为什么要学呢?”
“因为人生总有躲不过的风雨。”他伸出手,接住一滴坠落的水珠,“与其奔跑逃避,不如学会在雨中站稳。等雨停了,你就会发现自己比从前更结实。”
朵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把伞塞给他,跑回屋里。
片刻后,她又冲出来,怀里抱着那卷《归源诀》。
“师父!你看!”
书页翻开,原本最后一章的文字竟再次变化,浮现出新的句子,依旧是他的笔迹,却带着某种未来的语气:
>**当你读到这段话时,我知道你已做出选择。不必追问对错,只需记得:真正的传承,不在书中,不在门内,而在你每一次俯身扶起跌倒之人时的手掌温度。**
余长安凝视良久,缓缓合书。
他知道,这本书已不再是前人所留,而是他自身意志的映射。每经历一次抉择,它便更新一次,如同灵魂的日志。
而这,或许才是《归源诀》真正的意义??不是通往力量的捷径,而是记录一个人如何在诱惑与重压之下,始终守住“为人”的底线。
翌日清晨,铃声再响。
新的一批孩子到来,来自云南山区,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拘谨、沉默,眼神里藏着不安。
余长安没有立刻教拳,而是带他们走进后院,每人发一把小铲子。
“今天我们种树。”他说。
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挖坑不用太深,但要圆;放苗要正,根不能弯;填土要实,浇水要慢。”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就像扎马步,看似简单,其实每一步都在教你如何对待生命。”
一个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捧着树苗,问:“师父,它会长大吗?”
“会。”余长安拍了拍他的肩,“只要你愿意回来给它浇水。”
树种完,已是黄昏。
十七棵树苗整齐排列,随风轻晃,像十七个刚刚学会站立的孩子。
余长安站在最前端,缓缓抬起双臂,摆出起手势。
“来,我们练一遍五步拳,为它们开光。”
孩子们跟着模仿,动作笨拙,却无比专注。
夕阳西下,光影拉长,十七道身影与十七棵树融为一体,仿佛大地新生的脊梁。
风起了。
拳,还在路上。
而路的尽头,不再是神坛,也不是权力,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一群普普通通的孩子,和一位普普通通的师父,日复一日地教他们??
如何站着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