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灯塔内部多了一堆泥土混合草茎的包裹。打开后,是一段保存完好的植物化石,经鉴定属于已灭绝的远古水源指示植物。旁边还压着一根象牙碎片,上面有用牙齿刻出的简单图案:一群大象仰望星空,脚下连着一条发光的线。
“它们……在传递信息?”学者难以置信。
李昭宁抚摸化石,微笑:“不,它们在分享记忆。而这条线,是它们心中的‘记忆之河’。”
从此,共忆系统增设“众生频道”,允许动物行为学家、生态记录者上传非人类记忆样本。不久后,蜜蜂的舞蹈被解码为“蜜源变迁史”;座头鲸的歌声还原出两百年前海洋生态图景;甚至蚂蚁巢穴的构造,也被解读为一部微型“家族编年史”。
文明的定义,悄然扩展。
百年庆典当天,樱园迎来史上最特殊的访客。
一艘小型飞行器从天而降,舱门开启,走出的竟是那位星际飞船的船长。他已白发苍苍,身旁跟着一个约莫十岁的女孩,眼睛明亮如星。
“我们回来了。”他说。
众人震惊。按航行速度计算,飞船应仍在半人马座α星附近。
“曲速失败了。”船长苦笑,“但我们发现了更重要的东西??记忆具有引力效应。当足够多的人共同回忆同一个瞬间,它就能扭曲时空,创造‘记忆虫洞’。我们是通过你们对‘回家’的渴望,被拉回来的。”
小女孩上前一步,握住李昭宁的手:“我是第一个‘记忆胎记’完整传承者。我的大脑里,有三千年来一百六十七位先辈的生活经验。我知道怎么织布、怎么辨药、怎么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预测天气……但我最记得的,是你在2045年演讲时说的话:‘允许脆弱,方能永恒。’”
李昭宁热泪盈眶。
当晚,全球灯塔同步点亮。樱园桂花树开出前所未有的双色花??一半金黄,一半雪白。风起时,花瓣纷飞,组成一句贯穿天地的话:
>“我们从未分离,只是换了方式相逢。”
多年后,当新一代孩子在学校共忆课上闭眼聆听百年前同龄人的日记时,有个男孩忽然举手:“老师,我梦见过她。”
“谁?”
“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她说,等我们都学会了记住,她就可以安心睡了。”
老师温柔地问:“然后呢?”
男孩歪头想了想:“然后我就告诉她,那你也要记得醒来啊。春天来了,桂花开了,我们都想你。”
教室陷入静谧。
片刻后,窗外飘进一片花瓣,轻轻落在讲台上。花心浮现三个小字:
>“好呀。”
而在宇宙深处,那艘曾被认为迷失的飞船,正静静停泊在一颗蓝色星球外。舰桥上,AI最后一次播报:
>“检测到母星记忆场强度峰值,符合返航协议条件。启动归程程序。”
>“目的地:家。”
舱内响起轻柔童谣,正是那首无人录制却人人熟悉的《采茶谣》。
船长望着舷窗外渐渐放大的地球轮廓,轻声说:
“欢迎回家。”
洞穴深处,石柱光芒渐柔。
新名字浮现,久久不散:
>“苏晓冉”
>“铁杉”
>“玲子”
>“李昭宁”
>“以及,每一个不肯忘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