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著堂屋的上方,兴致勃勃地比划。
“秋妹,你看!咱们在这堂屋靠墙的一边,搭一个阁楼出来,上面铺上板子,就是你的臥房。再从旁边修个楼梯上下。这样既不占地方,你又有了自己单独的屋子,好不好?”
李秋妹顺著他手指的方向仰起头,努力想像著哥哥描述的那个“屋子里的屋子”。
她其实没太听懂,但看著哥哥神采飞扬的样子,还是用力点点头:“哥哥说好,那就好!”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
材料当然是竹子。
这东西坚韧又轻便,是最佳材料。
不过要想做阁楼,得用晒乾脱水后的老竹,
正巧,工坊的料场里多的是。
李彦舟不再耽搁,立刻去工坊找到了李大田,把自己的想法画了张简图。
工坊里的族人们听说李秋妹搬过去照顾彦哥儿的起居,都觉得理所应当,这才是亲兄妹的样子。
再听说要在屋里头修个小阁楼,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觉得新鲜。
在他们村里,盖房子都是一板一眼的,还从没听说过这种修法。
李大田看著图纸,先是愣了一下,隨即讚许道:“这个法子好!省地方又牢靠!工坊里晒了不少毛竹竹板,正好拿几根先用著!”
一旁的大伯李大山也凑过来看,当即拍著胸脯道:“这活儿快得很,我们家三个,再叫上你三堂叔他们,人多手快,保准今天就让秋妹住上新房!”
汉子们说干就干,雷厉风行。
李大田数了数人头,一共有八个人。
他们向工坊请了一天假,立刻开始做准备。
罗氏和李冬至听说了,也赶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要过来帮忙烧水做饭。
不多时,李彦舟的小院就彻底热闹了起来。
三堂叔李老实扛著长梯,腰里別著篾刀来了。
李大山则带著大儿子李孟舟和二儿子李启舟,领著其他的小伙子,浩浩荡荡地去了料场。
“就这几根!在日头下晒了足足一个月,竹皮都泛青了,又干又硬,虫蛀不了,也不会走形!”
李大山指著几根顏色深沉、足有碗口粗的老毛竹,对小伙子们道。
“嘿咻!嘿咻!”
李孟舟兄弟几个,一人一头,扛著沉甸甸的竹子和加工好的竹板就往李彦舟家走。
小院里,斧头劈竹的“咔嚓”声、锯子拉动的“沙沙”声、还有汉子们爽朗的笑谈声,混成一片。
李彦舟当起了“总设计师”,指挥著李大田和李大山先在墙角挖坑埋青砖,做地基。
“四块砖埋进土里一寸深,柱脚削个斜肩嵌进去,这样才稳当!”
李孟舟兄弟俩扶著竹柱,三堂叔的儿子李栓柱则在立柱之间横向架起竹枋。
“中间得加两道穿枋,上面铺板子才踩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