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栈不大,门脸也寻常,内里倒是收拾得还算整洁。
柜台后坐着个妇人,约莫三十许,荆钗布裙,眉眼间却透着一股精明干练。
这便是掌柜的鄒兰。
她抬眼打量来人,见他一身洗得发白的儒衫,袖口领口都磨破了,便知是个清贫的读书人。
她并未因此怠慢,客人不论贵贱,一律平等。
老先生住店?
老者微微颔首,声音平缓:正是,敢问店家,最便宜的客房,价钱几何?
鄒兰微微思索,指了指后院方向:后院角落有间柴房改的,五文钱一晚。
她顿了顿,补充
道:事先说好,那屋子小,窗户纸也破了个洞,夜里風大。
老者聞言,清癯的脸上反倒露出一丝近乎满意的神色。
如此甚好。他应道。
通风透气,省了开窗的力气,免得屋里气闷。
邹兰听得一怔,不由得多看了他两眼。
寻常客人听到屋子破旧,不是要求换房,便是要讲价钱,这位倒好,还说出这番道理来。
她心里犯嘀咕,这老先生看着穷酸,说话倒有点意思。
水和被褥都是干净的,客官放心。邹兰語气缓和了些。
老者从袖中摸出几枚磨得光滑的铜钱,仔细數了五文,放在柜上。
有劳了。
邹兰收了钱,起身引他往后院去。
穿过狭窄的天井,果然在最偏僻的角落看到一间低矮的小屋。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里面陈设简单,一张板床,一张小桌,仅此而已。
这间房,拢共没住过几位客人,此前都是些贩夫走卒。
墙角有些许灰尘,窗户上糊的纸果然破了个不大不小的洞,冷风正丝丝缕缕地钻进来。
老者却似毫不在意,只将随身那个半旧的行囊放在桌上。
甚好,清靜。他环视一圈,点了点头。
[
,闹,看匠人在铺子里敲敲打打,看妇人们在井边浣洗衣裳,听着市井间嘈杂的叫卖声,仿佛这喧嚣的市井百态,在他眼中皆是值得细细品读的篇章。
他尤其喜欢去官学附近。
远远地站着,看着那条几乎凝固的长龙,人头攒动,喧嚣震耳。
众生脸上近乎狂热的期盼,踮着脚伸长脖子的焦灼,以及偶尔抽中签后爆发出的狂喜或落选后的颓然。
有时,他会在街角茶楼寻个最不起眼的角落坐下,点一壶最廉价的粗茶,默默听着邻桌唾沫横飞地争论着只言片语传出来的聖人之意,有人引经据典,有人拍桌瞪眼,他却始终垂着眼睑,指节偶尔在木桌上輕輕叩击,仿佛在数着时间的流逝,从不插言,也无人留意到他这个沉默的听客。
这一日,官学大门前,负责抽签的童子从签筒里摸出一根细长的竹签,尖着嗓子念出了抽中的第一个问题。
问题不长,关乎《春秋》笔法中一处隐晦的义理辨析。
人群一阵骚动,无数脖颈伸得更长,目光齐刷刷地扫视着,试图找出是哪位学究提出了如此刁钻的问题。
那身着半旧儒衫的老者,一直静静立在人群相对稀疏的外围,此刻却微微抬了抬眼皮,并未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