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真让他对上来了?
这首诗极其浅显,恐怕七岁小孩儿都能听懂。
“苏秀才,莫不是戏耍我等,你既然是诗仙,怎么对一首这么浅显的诗?当我等是小孩儿吗?”
“哼,徒有虚名罢了,这种诗岂能登大雅之堂。在座诸位,谁写的是不比这种诗好?”
连董集贸都暗暗得意。
这个苏砚不过如此,秀才又如何,诗仙又如何?
才学竟然比不上自己。
想到这,董集茅竟心中生出一股豪迈自豪之情。
看来他并不只是粗鄙的商贾,倒也是个才情高雅的儒士。
只有于老默默品评。
这首诗虽说简单,但细细一品,竟十分精妙。
第一句三个鹅字,虽然从诗句的工整对仗上来说是难以理解。
可放到全诗中,便体现出了作者对鹅的亲切呼唤。
第二句的曲项向天歌,表面就是写鹅对着天叫。
但一个曲字,十分准确的描写出鹅的神态,让人马上就能联想出这鹅的神态。
向天歌则是写出了鹅叫的状态,仰头弯曲,朝着天嘎嘎嘎地叫,鹅那种骄傲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这一句话先写所见,再写所听,层次十分分明。
后一句更是用了一组对偶句,写出了鹅群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情形。
着重从色彩方面来叙述鹅群戏水的状态。鹅儿的羽毛的洁白的,江水却是绿油油的。
白和绿相对,相比之下,鲜艳耀眼。
与此句相同的,便是红掌与清波的互相映衬。
一红一清,十分艳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上下对回环往复,奇妙无穷。
这首诗的动词使用也是恰到好处,浮字说明了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的样子。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掀起阵阵水波的场景。
整首诗动静相宜,富有变化之美。
听了于老的一番分析,众人也开始细细品味。
果然如此。
这个苏秀才不简单啊。
一首诗看起来不显眼,其中竟也有这么多细节。
怪不得祁王称他做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