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之前,诸葛亮深深望了一眼自己居住多年的草庐,向身边的孙权许下心愿。
“待天下平定、不再有战乱之后,亮愿解甲归田,返回草庐,安度余生。”
孙权一怔,心中顿时涌现出了莫名的酸涩之感。
另一个时间线上的诸葛亮,大抵也是怀著如此的心愿离开了草庐,一別二十七年,直至星落五丈原,终究没能回到他心心念念的草庐里。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一別,到底是永別,还是另外不同的结局呢?
孙权觉得,应该是不同的结局。
因为他绝对不会成为那个有点丟人的江东杰瑞孙十万,他绝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笑柄。
离开隆中返回柴桑的路上,孙权与诸葛亮骑马並行,抵达江夏之后又同乘一辆车、同坐一艘船,一路相隨,食则同桌、寢则同席,著实是让朱然、陆议等人看的眼红。
但是没办法,孙权就是那么乐意,就是愿意和诸葛亮深入交流相处。
他们谈天说地,从三皇五帝聊到桓灵二帝,从黄巾起义聊到诸侯联军討董,谈古论今,挥斥方遒,那叫一个畅快。
诸葛亮之前只是大概知道孙权做了些什么大事,至於其他的则不甚了解。
比如孙权十五岁不要命的剿匪、十六岁大破山越之后担任丹阳太守,在丹阳太守任上孙权用当地汉人和山越之民训练了四千解烦军,使得这支军队成为他日后执政的根基之一。
而且正是这一路的交谈,使得诸葛亮初次得知孙权在丹阳太守任上的三年里都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比如为了获得更多的人口,他通过战斗俘获、宣传招募等方式获得大量山越口眾进入他所建设的农庄內生活,给这些人分配土地,提供住宿和生產工具,使他们生產。
然后向他们徵收並不沉重的赋税,维护他们的基本利益。
再从他们之中选择优秀的精壮的汉子进入解烦军,一边扩大解烦军的规模,一边扩大农庄的规模,如此在丹阳郡內建设起了属於他自己的势力。
当时还在孙策统治期间,各郡內的地方势力都是孙策的严打对象,孙权劝解不得,乾脆躺平,任由孙策操作,然后接收管理孙策干掉的那些本土大族留下来的土地、房屋、隱匿户口。
三年间,他在丹阳郡建设了大小农庄六十余座,收纳流民、贫民、隱匿户口和山越之眾三十余万,极大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產,收穫大量粮食充作军需。
他向孙策和淮泗集团武將们的军队提供大量军粮,支撑他们的南征北战,使得孙策和军队对孙权的好感度极高,十分信赖孙权的能力。
而这也成为孙策去世、孙权登位之后能够快速掌控局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军中主流势力不反对他的接任。
对此,诸葛亮大感兴趣。
“山越之顽疾由来已久,两江、荆襄之地受其侵扰何止数十年,且与地方豪族多有粘连,里应外合,往往使得郡县官吏无从下手,如此循环往復,几乎成为无法解开的死结,將军是如何想到如此解决的呢?”
在前往夏口的船只上,诸葛亮与孙权一同坐在船头,享受著春风拂面,向孙权提出了这个问题。
孙权没有了此前的激昂,只是深深嘆了口气,流露出了一丝无奈。
“最初,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山越之民是一群不服王化的异族劫匪,是一群暴虐无度的强盗,所以我也主张对山越之民进行剿灭,只要剿灭,只要杀戮,总能解决掉这个问题。
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我被蒙蔽了,山越之民並非异族,也不是天生的强盗,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根本就是失去土地不得已而落草为寇的郡县农民,很多人根本就曾是编户民,破產之后无路可走,只能进山。
我进一步询问当地官吏、三老、农户,查阅郡县记录,这才发现诸多端倪,得知山越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乃是数十近百年来贪官污吏苛捐杂税与豪强压迫不断堆积所致,山越之民中的绝大部分,都十分无辜。
孔明,丹阳郡有一个县,名为涇县,两年前我前往视察县府,调阅帐册,这才发现,在之前二十多任县令的任期之內,他们硬生生把当地税收徵收到了建安四十年,也就是三十二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