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红红火火(下)
整理好了自己的报告,带上一批供市内销售的罐头,李胜利就开车奔杜家小楼而去了。
罐头的销售分市内跟省外、国外,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个话题。
无非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以是否添加防腐剂为区分罢了。
国外的机制,算是已经成型的,李家老妈的食品厂,可以将这套体系拿来就用。
借着丁岚的关系,以及李胜利这边跟各大院校熟识的人头,厂企协作的实验室,也在食品厂体系之中,有序的开展了。
新上两条灌装线之后,食品厂所辖的防腐剂或是说食品添加剂厂子,也已经破土动工了。
买卖上了,不虞资金短缺的前提下,李胜利也不会小打小闹。
一个对李胜利而言,小小不然的出口指标,一片许多人都觉着需要探索的清晰市场,让李家老妈的小小食品厂,也变的高大上了。
对此,李胜利也是无言以对的,有些时候,自信源自腰包是否充盈,也是不争的事实。
就跟出国公干的那些人,一时好奇,想在国外找一找国内外销的产品。
当发现一个出自农村小作坊的食品篮,在国外卖到十几二十法郎,当看到一件件不起眼的木质玩具,卖到几十、几百法郎的时候。
对比一下自己几十块法郎的工资,世界观的崩塌,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儿。
很多时候,李胜利都说有些人的底限有等于无,这类崩塌的事儿,最近也不鲜见。
借着考察之名滞留国外的也不在少数,对这类人李胜利就颇无好感了。
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借助考察滞留,这点跟生抢何异?
理由谁都有,但站不站得住脚,就得旁人来评说了。
对此,李胜利在给杜老爹的报告里也有提及。
这类人多半都是要遣返的,因为外面有杜娇阳的资本。
回来之后,怎么定就是上面的事儿了,劳改也是大多数人的归宿,对此李胜利也是乐见其成的。
除了滞留的这些,回来之后,借着见多识广,将底限丢到化粪池里的也不少。
落差谁都会有,好好利用这种落差,推着一些人下海,才是杜老爹等人要做的事儿。
对比带来的不仅仅是崩塌,还有迎头直追的勇气,合理引导,才是老成的办法。
就跟李胜利这边,从来不向基础市场伸手,反而给他们提供商品一样。
人跟人也确实是不同的,没有被分配工作,在下面挣命的,你也不好要求他什么。
但那些一份报一杯茶一把椅子坐一天的,身上也确实是背着债务的,工农业剪刀差的债务,就是其中的一份。
在李胜利看来,下面的市场可以红红火火、肆无忌惮,但作为中坚进入市场,下海经商的那些人,总要正视他们所肩负的使命。
不然,就只能疲于翻越门槛了。
到了杜家小楼,难得杜鹏夫妇也在,郎舅两人也没有司务员,自己将车上整箱的罐头卸了。
看着有些轻薄的罐头箱,心情不错的杜鹏不由的调侃道:
“姐夫,还是你经营有方。
就这一个罐头箱,韩姨那边的罐头厂,一个月恐怕就要节省几万块吧?”
三产食品厂的红火,杜家人基本清楚,杜鹏这话一说,李胜利这边正想回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