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廿一年(1895),乙未,七十三岁。
正月五日(1。30)日军陷威海卫南帮炮台。李电示丁汝昌:“万一刘岛不保,能挟数舰冲出,或烟台,或吴淞,勿被倭全灭,稍赎重愆。否则事急时,将船击沉,亦不贻后患,务相机办理。”六日,威海卫北炮台守军逃散,翌日北洋海军大炮轰毁炮台、弹药库。
正月七日(2。1)张荫恒、邵友濂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会于广岛,日方代表以张等全权不足,拒与谈判。
正月十八日(2。12)丁汝昌、张文宣等自杀,威海卫海军及刘公岛守军降,北洋舰队覆灭。
正月十九日(2。13)清廷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议和约。
正月廿四日(2。18)李致电张荫桓,请代筹聘熟悉公法条约,智略文笔者襄助。张回电举荐李经方。
正月廿七日(2。21)李到京。次日,光绪召见李,讨论议和原则。
二月十六日(3。12)裁撤海军衙门及海军内外学堂。
二月十八日(3。14)李鸿章乘德轮离津赴日,随员有参议李经方、参赞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等三十三人。廿三日(3。19)李鸿章一行抵日本马关。廿四日,李与伊藤博文举行第一次会议,请乞停战。廿五日,伊藤提出休战条件,要求中国交出大沽、天津、山海关及铁路、军需,限三日即复。
二月廿八日(3。24)李与伊藤第三次会议,不提休战,但商媾和条件。伊藤允诺明日交阅和款。散会后李遇刺,伤左颊骨。李以和议重要,恐稽延时日,拒医生开刀取弹之请。而日本朝野震悚,日政府旋;决定无条件休战。黄遵宪马关纪事诗五首,其二日:“卅载安危系,中兴郭子仪。屈迎回纥马,羞引汉龙旗。正劳司宾馆,翻惊力士椎,存亡家国泪,凄绝病床时。”
二月廿九日(3。25)日军陷澎湖。
三月五日(3。30)中日停战条约成立,二十一日内,中日在奉天、直隶、山东境内暂停战斗行动。
三月七日(4。1)伊藤提出和议条款:朝鲜自主,割辽东、台湾、澎湖,赔款三亿,重订商约等。
三月十四日(4。8)因奉旨让地以一处为断,赔费以万万为断,李复电谓不敢轻允割弃台湾,让地限一处,不知将来能否办到?敌所已据处,争回一分是一分,未据处丝毫不放松。赔费一层,伊藤复函谓中国自家为难之处,不在应议之列。
三月十六日(4。10)李、伊第四次会谈。伊略让步,割地划出辽阳,赔款减为两亿,限三日内答复。
三月廿一日(4。15)李、伊第五次会谈,承诺日本条件。
三月廿三日,(本日适为甲午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廿四日,李离日返国。廿六日,抵天津,奏报和约已成。奏折中有云:“伏维皇上灼知时局,许息战争,简界微臣,任以专使。臣何暇为一身之计,以重九重之忧,惟是汉刘敬之赴朔北,当时本属从权;宋寇准之盟澶渊,同朝或以为辱。臣适当事机棘手之际,力争于骄悍不屈之廷,既不免毁伤残年之遗体,复不能稍戢强敌之贪心。中夜以思,愧悚交集。所最疚心者,赔款虽减,尚有二万万两;奉天迤南虽退出多处,而营口至金、复一带不肯稍让。台湾兵争所未及,而彼垂涎已久,必欲强占。……臣昏耋,实无能为。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四月八日(5。2)清廷批准中日条约。同日,御史易顺鼎奏劾李鸿章父子权奸误国,不可姑容,请罢和议,建迁都、拒守二策。
四月廿四日(5。18)李接总署来电,告台民决留唐抚(景崧)仍理台事,刘永福镇守合南,死守拒日。
五月二日(5。25)台湾民主国宣布成立,推唐景崧为总统。国旗蓝地黄虎,年号定为永清。
五月六日,日军在台湾澳底开始登陆。同日,李电告伊藤,台湾已为自主岛国,中朝实难遥制,仅能照约交出,余均无从过问。
五月十日(6。2)李经方与日本桦山资纪会于基隆口外三貂湾,签订台湾交接文据。
五月十二日(6。4)唐景崧逃离台北赴沪尾,十四日,复走厦门。十五日,日军进占台北。
闰五月十四日(7。6)中俄在圣彼得堡订立借款合同,由俄法合借四亿法郎,即一亿两,年利四厘。用以偿付对日赔款。
七月九日(8。28)命李鸿章人阁办事,调王文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七月廿九日(9。17)英教士李提摩太访晤李鸿章,请介绍往见恭亲王。李记李鸿章谈话要点如下:(一)帝听信师傅翁同翕之话;(二)大臣昧于外情,无人读过《泰西新史摄要》;(三)六部尚书均称西学为鬼子学。朝廷对明晓西学之士,未予重用;(四)上海出版之新闻报,可能得张之洞津贴,对李鸿章大肆攻击。
八月十九日(10。7)日本外相西园寺公望与俄、德、法三使商定交还辽东半岛,由中国增付赔款三千万两,交清后三个月内撤兵。
八月廿六日(10。14)清廷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日本使臣林董商交还辽东事宜。
九月二日(10。19)刘永福乘英轮自安平赴厦门。
九月四日,日军陷台南府及安平,台湾民主国亡。
九月廿二日(11。8)中日订立还辽条约七款。同日,李鸿章致函新疆巡抚陶模云:“……详察当路诸公仍是从前拱让委蛇之习,若不亟改,恐一蹶不能复振也。兄抚膺衰疾,蒿目艰虞,独居深念,仰屋窃叹,亦思竭囊底之智,以助局外之谈。然尔缕指陈,亦何以易君贤之所云邪!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固非口舌所能分析矣。……
十月三日(11。19)督办军务处恭亲王、李鸿藻、翁同翕、长麟等商定以胡燏棻督造铁路,袁世凯练新建陆军,荫昌选八旗兵人武备学堂。
十月十三日(11。29)中日互换交还辽南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