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收获篇:思想成就梦想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边思考着一边行动着,同时也收获着。
(一)收获了家庭的幸福
可以说,孩子幸福,便是家庭真正的幸福。
教育家一致认为,对一个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孩子0~10岁这个阶段。民间也有一句俗语,叫“从小看到大”。即一个人小时候什么样,长大了就会是什么样。这话虽然绝对了一点,但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幼教”“幼学”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在0~10岁这个阶段,是人脑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就像人们常说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白纸好画画。但关键是,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什么,以及怎么画。落笔不好,这幅“画”就废掉了。一个人长大后是否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性和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处事能力、有效的智力开发等,都在于从小是否受到正确的引导,细心的培养。这个阶段的基础没打好,再往上走,进入中学,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矫正起来就十分困难了。
结婚二十周年照
我的女儿小的时候,学过跳舞,学过画画,学过奥数,得过奖并获得“成都市美术十佳”称号,但我们家长还是希望她考上北大、清华。若直接提出家长的看法,女儿接受的效果不一定好,我们采用的是间接的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世界名牌大学及北大、清华的资料放在家里或者张贴在家里,随时举一些北大、清华学子所取得成功的例子。逐渐地女儿自己就产生了要考北大、清华的意向,而且是从小学四年级就有了明确的志向——非考上北大、清华不可。有了清晰目标后就是如何使之达成目标的问题了,高考不仅仅是考知识,还要考心理、身体以及情商,要使自己的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即使到时目标达成不了,在这个奋斗过程中所养成的品质也会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起作用的。我逐渐引导女儿从当小队长开始,通过自己的竞选先后当中队长、大队长、班长、学生会主席、帮困助学基金会主席等学生会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宽容、沟通、交流,养成了大气、勇敢、吃苦的品质,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心理。这些品质为她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她八年级的时候,我校教师周荣的女儿考取了双流县高考文科状元,填报志愿时只填了一个志愿——北京大学,为了引导我女儿树立牢固的理想,在吃饭时,她妈妈对我说:“周荣家女儿真行,高考都只填一个北大志愿。”“妈妈,不要羡慕别人,我高考时也只填一个志愿。”“北大清华是很难考的。”“我都考不上谁考得上?”
最终,女儿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大。而且,在大学里同样体现出了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即具备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也为此而感到欣慰,这种欣慰不仅仅是作为父亲的虚荣,也是自己作为教师用在女儿身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为我面对更多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可利用的宝贵经验。
这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定要有一个动力来支撑。这个动力是什么?就是要有一个长远而明晰的人生目标。如何才能实现这个人生目标?那就需要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因为习惯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人生,习惯决定命运。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如果你想当一名科学家,那么你就要无限期地去培养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时时刻刻以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
(二)收获了教师的成长
广大教职工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学校未来的希望。教师是办学之本,是立校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与教师交流
我一贯重视对全体教职工的培训工作,为教师打造好成长的平台。我们建立健全了公平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奖励政策和进修学习计划。除了假期按上级要求进行集中培训之外,还定期组织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培训;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师徒结对等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分期分批外派教师,到省内外兄弟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学习交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让教师走出去,参与深度课程、文化的学习体验活动,帮助教师通过课程比较、文化比较,将国际视野融入课程课堂,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视野与课程的反思能力。这样的培训学习让教职工澄清了认识,明确了学校发展方向,也凝聚了人心,切实加强了教职工队伍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业务基础。
除了教育培训工作,我还重视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发展成就的舞台。在校内,我们实施了“草根课题”研究,开设了“精英大讲堂”,让全校教职工分享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在校外,我们尽一切可能为名优教师提供外出讲学的机会,辐射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双流中学乃至双流县的影响。
打造成长平台,提供展示舞台,切实关心教职工的培养与发展,努力解决与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为全体教职工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和施展才华的舞台;确立学校发展的工作愿景——建设“精英教育”特色品牌,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有所作为,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职工看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让他们体会到作为“双中人”的自豪,是我这个校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我一直重视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增强执行力。打造乐于干事业,为人善良正派,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班子队伍。形成想干事,会谋事,干成事,求真、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建设思想先进,团结务实,有凝聚力、亲和力、战斗力的领导集体。校长及班子成员每学期平均听课不少于20节。新的领导班子由全体教职工推选,绝大部分在一线教师中产生,他们在师生中威信高,教职工对班子的满意度超过90%。学校各部门设立“助理”职位,以培养锻炼后备干部。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学生发展需求、情商和智商的协调发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素养、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知和生存能力”五项基础素质和“独特的智能品质、卓越的领袖气质、执着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研究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五项特色素质。大力提倡校本课程的开设,以此促使教师教育研究水平和课程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1。新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
(1)要树立新型的教师观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师看作知识或智慧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中心”和“教师中心”的观点是常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师观必然走上舞台,这也是每一位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那么,该树立怎样新型的教师观呢?
第一,教师是学习的共同体。一方面,就知识的来源看。互联网强大的功能,使知识具有了公平性,教师不再具有优先权或独有权,且知识更新快,这就必然要求教师与学生一道学习,更新知识。另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需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教师是学生潜质的开发者。当今知识爆炸,知识量多且更新速度快,教师的作用重点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在于对知识的认识;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路径方法;不在于对知识占用,而在于对知识如何去认识及运用。即不是静态地掌握知识,也不是掌握静态的知识,而是在动态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其能力,培养其思考力和创造力。
第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现代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给予者,而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创造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没有创造加入的教育教学工作将非常枯燥。所以,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情境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要做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行动研究”能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将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这种“行动研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第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克服求同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并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让学生学习有关青春期的知识,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五,教师是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与顾问。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成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上,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责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是说,终身学习中的教师,在学生未来成长的过程中,将只起参谋和顾问的作用,他们必须与学生一道,共同谱写美好的未来。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尊重每个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这需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也是互敬互动的,这种关系的建立又取决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水平、专业知识、组织能力。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德育德,言传身教,用人格的力量吸引人。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因为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对学生成长成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以才培才,才自才来,用知识的力量感召人。教育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有竞争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应有竞争创新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真知灼见,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已不是往日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
第三,爱动其心,情到理通,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人。我们知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没有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是不会产生心灵撞击的火花的,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心理。当然这里的爱中也要包含严格的要求,只爱不严是宠爱、溺爱;只严不爱是束缚、苛求,爱中有严,严中有情,方能爱动其心,严导其行,做到以情感的力量感化人。
第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因材施教就是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承认人文全才,肯定人人有才,既有人情又要有道理,做到有情有理,情理交融。
而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不良倾向,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根本没有主动参与、主动探求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中学习。所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一切合理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失败的学习创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尽量呵护学生的灵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坚信人人都可以成功,每个学生都有待于完善,允许其犯错误并改正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总之,教师作为引导者、舵手,需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和创造出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宽厚的基础知识、活跃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