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练习篇——巩固拓展
设计一组题目测试学生,试题要精选、层次要得当,紧扣学习目标、覆盖重点内容、难度适中,问答题至少有一道是材料型的。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以便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3。板块三是“自我评价”
本板块放在专题导学案末尾,旨在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思维方法、答题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对学习方法以及易错混的知识点进行反思,从思维和方法的高度进行思考、提炼和升华,包括专题知识总结、答题方法总结、记忆方法总结等内容。
(二)“二元导学”教学流程的操作尝试
“二元导学”教学模式下有五项基本原则:教师讲授时间不可超过30分钟;具有明确课时的微观目标;课堂至少分别有一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展示学习。基于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以选修二专题二第四课《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为例,进行了以下探索尝试。
1。课前
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在学科自习课中完成“自学导航”部分,了解考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感知教材,达到铺垫课堂的目的。学生对预习中对疑问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带着问题步入课堂。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效率。
比如,根据“当时中国各阶层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何态度?”“为了实现各自的奋斗目标,维新派和革命派又进行了哪些努力和斗争?”这两个问题,阅读、勾画教材,并填写表格中的相关信息。
在正式上课前2分钟,请组长检查导学案,如全组都完成导学案,则给予积分奖励,并评选优秀导学案、进步导学案,单独给积分奖励。积分管理旨在用最直观的形式,在学生习惯、方法养成初期进行学生调动,后期如若学生已基本实现调动,积分形式可逐步减少或取消。
2。课中
(1)创境设问,导入新课
在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把握历史科特点,创设情境,如时政现象、音像资料、古玩图片、诗歌引入、历史小常识等,方式多样,快速提高学生**,高效地导入。比如,在进行导入时,教师借助网络资源,选取了这样三幅图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2011年度人权国别报告”“2011年美国‘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抗议者手持中国国旗”。教师通过图片史料的运用,并适时、巧妙地采用提问、谈话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引起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中去主动积极思考和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继而过渡到本课的主题教学。
(2)阅读教材,整体感知,梳理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课前已结合“自学导航”中的问题阅读、勾画教材,并填写完相关表格信息。小组在课堂中展示优秀导学案并进行阐述,其他小组成员认真聆听,纠正错误,补充完善,给予展示者和补充者积分奖励。
(3)关联整合,探究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是“二元导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首先创设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促使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斗争的原因?”“阻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有哪些?”呈现出相关史料,各小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多角度分析思考、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围绕探究点,个人先独立思考,由小组学科长收集组内同学的问题解决单,全员参与相互交流、讨论,最后综合小组成员答案并形成小组问题解决单,准备展示。
小组分别派出代表展示一个问题的探究成果,介绍本组对答案要点的讨论、综合以及思维过程。其他小组予以补充和完善。老师此时针对展示成果和补充的要点做出确切的评价,并给予积分鼓励,对集体通过探究和补充还不完善的地方,通过思维引导并加以点拨。这便形成了设置课后拓展训练需要强化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对小组的褒奖;二是可以激活其他小组以后进行探究、讨论的积极性;三是让其他同学把握解决问题的学习思维方法。
(4)深化拓展,迁移运用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中外历史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比较《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全球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学科意识,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每个地域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课后
巩固并应用所学知识,加强拓展训练。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巩固拓展”部分,了解学生对该课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
以上是本人对“二元导学”教学模式的一些初步探索和尝试,在教学操作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如何有效促成各小组成员人人积极参与并检验个体学生的思维效果?如何处理好学生积极讨论与教学进度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总之,“二元导学”教学模式只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自身的教学风格,灵活变通。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研究,结合实践,认真总结,就一定能够探索出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更加完善的“二元导学”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