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目标:平民本色,精英气质;民族情怀,国际视野。
“平民本色”是指在精神领域将学生培养成质朴善良、宽厚平易、诚信感恩、勤奋踏实、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而“精英气质”则是立足于“平民本色”的卓越追求,即是培养学生的高深的学识、高尚的精神、高雅的情趣、高超的领导力、高明的创造力和高远的想象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具备“平民本色”的精英才具有雄健的精神动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所谓“民族情怀”,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爱民,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国际视野”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全球的眼光看世界,善于理解和吸取各国文化的精华,能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进行基本的国际交流。“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出色的中国人和国际人。
办学理念:规范+人本。
办学理念是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实践及其价值追求的积淀,是学校努力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文化与教育哲学。它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一切办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规范办学的原则:在行为准则、精神追求方面坚守符合现代学校教育标准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宗旨:学校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以学生成长为本;学校成就教师,教师成就学生,学生成就学校。
校训:仁智雅和。
校训是指学校提出的对学校全体师生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学校核心理念的具体写照,是对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精神气质、文化底蕴的高度概括,它蕴含着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历史责任,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精神风貌,直接反映学校的育人理念。它是师生的“座右铭”,是学校的“文化名片”。
“仁”——博爱。“仁者爱人”是孔子终生倡导并实践的行为准则。合格的现代精英,不仅要尊爱他人,还要尊爱自然、尊爱社会、尊爱祖国。
“智”——智慧。孔子提倡“知礼”“知仁”“知人”“知政”“知命”“知道”“知义”“知过”等,这启迪我们“智”的运用要弘扬正能量。
“雅”——优雅。既是一种外在行为,要求我们衣着整齐、谈吐文明;也是一种内在气质,要求我们活泼健朗、光风霁月;另外,我们所追求的雅,还是一种不安现状、心怀梦想的力量。
“和”——和谐。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词。在人与自身关系方面,要协调发展;在人的意识方面,要和而不同;在人与他人、与学校、与社会、与自然方面,要和平共处、和谐共生。
“仁、智、雅、和”是时代精英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目标,也是成为时代精英的方法与途径。既体现了双流中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每一个人的成长内涵。
校歌:
《桃李名园沐春风》
熊伟词何均曲
蓉城南郊,蜀都名园,芬芳我桃李万千;玉兰香远,钟楼流韵,名师教诲,润物无声。
允雅允和,春风复春雨;宜仁宜智,文理融中西。为梁为栋须及时,强国使命待我辈。
努力吧努力吧双中人,奋斗在今朝,明天更美丽!
教风:敬业、精业、乐业。
教风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的集中反映,是体现学校教师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课堂观的整体行为,同时又是反映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协作意识的自觉行为。
“敬业”: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精业”:精通业务,具备扎实的岗位基本功,能做出优异成绩,争创一流。
“乐业”:热爱自己的职业,从中能够找到乐趣,并且享受其中的快乐。
学风:勤学、善学、乐学。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养成和遵循的风气,是学生志向、品格、态度、个性、治学的充分展示,是学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贯表现的学习风貌。
“勤学”:勤勤恳恳、持之以恒地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生活学习。
“善学”: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善于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把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指导生活实践,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乐学”:喜欢学习,对学习有兴趣、有动力,能充分享受学习乐趣。让学习成为令人享受的过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校风:言则成文,动则成德。
指人开口言谈,文雅得体,彬彬有礼;一举一动,合乎道德规范,有气质,有修养。(出自汉·扬雄《法言·君子》:“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弸:充满;彪:文采。)
三雅文化:校园典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
校园典雅:典雅优美的校园不仅是指整洁、安静、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是育人的文化氛围,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
双流中学共有四幢教学楼,分别以“弘雅楼”“博雅楼”“明雅楼”“乐雅楼”命名。“弘”“博”“明”“乐”寓意学识广博,立志高远,快乐成长;均缀之以“雅”,意在彰显学校的“雅文化”。
教师儒雅:教师有自觉高远的追求,有“以学科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的道德,润育学生的智慧,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成长的基础”的神圣的使命意识,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教法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