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得金大校长包文的部分资助,又以“百扣柴门十扉开”的希望,筹借旅费,去美国留学。入伊利诺伊大学学市政,与孙科同学。他一面学习,一面工作、劳动、卖文、卖讲,勤工俭学,以维持生活。
赴美船离吴淞口时,曾创作生平第一首诗《海风歌》。在船上见锅炉工人苦役情景,“简直像镪水刻到心窝里”。(陶行知:《人与煤炭·前言》)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二十四岁
获伊利诺伊大学政治硕士学位。
秋,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为实验主义教育家杜威、孟禄的学生。与胡适同学。
一月,陶父去世。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二十五岁
在哥伦比亚大学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秋,怀着“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志愿,由美国回国。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育学教员(后任教授)、教务助理。先后讲授教育原理、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
十一月七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二十六岁
《新青年》杂志于一九一五年创刊以来,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主义的旧制度、旧思想和旧文化教育,传播新思潮。陶行知回国后投入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的活动。
五月,江苏省教育厅委托南京高师代办县视学讲习班,陶行知任主任教员,编教学法讲义,讲演新教学法。
秋,陶行知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提出改革旧教学方法,草拟教学相联方案,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在校务会议上辩论两小时,被校方拒绝,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以表示不妥协。
在《教育与职业》第一卷第三期上发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提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养成生利人物”。认为发展“生有利之物”和“生有利之事”以“利群”的职业教育,“将见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则富可均而民自足”。文章指出生活“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文中还对职业教育的师资、设备、课程、选择学生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二十八岁
年初,由北京大学、南京高师、暨南学校、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同组成中华新教育共进社,出版《新教育》杂志。陶行知为南京高师的编辑代表。
二月,陶行知在《新教育》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一文,批判旧教育“依赖天工”,“沿袭陈法”,“率任己意”,“仪型他国”,“偶尔尝试”,提倡“试验之精神”,主张以教育试验“塞陈旧之道”,“开常新之源”,发明教育之真理,以革新教育。
著《教学合一》(发表于上海《时报》“新教育思潮”专栏),批判“重教太过”、“教学分离”,阐述“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不要只抄袭几本旧教科书,要“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
撰写《普鲁士教育之基本改革》,提出“教育和政治最有密切的关系,若欲明白普鲁士教育上的改革,必须先明白现在普国掌权的是什么人”,主张“教育即是生活,非将来生活之准备也”,“教育既为社会的一种组织,则宜有以简缩现在之社会的生活而取其雏形”。
五月二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应北京大学、南京高师邀请来华,陶行知陪同杜威在南京、上海讲学。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开始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期间,陶行知在南京组织学界联合会,任会长。五四运动消息刚传到南京,他即召开南京各校师生大会,发表演说,要求取消“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支持反帝爱国运动。北方学生刘清扬南下京沪鼓动学运,往访陶行知,他给予亲切诚挚的勉励。
陶行知在南京高师改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为教学法。
撰写《第一流的教育家》,提出要“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或“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倡导教育工作者应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献身教育事业。
在《新教育》第二卷第二期发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从“自动主义”(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的思想出发,提倡实行学生自治的教育,认为这是养成民主共和国民等方面的需要。文章系统阐述了学生自治教育的意义、利弊、范围等问题。还首次提出“事怎么做,就怎学,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在水里学”。
一九二○年(“民国”九年)二十九岁
陶行知在南京高师继续进行改革:试行选科和学分制;组织发动学生开展文娱活动,演出“大转机”剧;开办暑期学校,发动留校学生教附近居民认字;提倡教职员学生互助;提倡男女同校,招收女生等。
四月,杜威在南京高师长期演讲《教育哲学》、《实验伦理》、《哲学史》,陶行知担任部分翻译。
陶行知约梁启超、胡适、任鸿隽、陈衡哲等到南京高师作学术演讲。暑期,在与胡适、王伯秋等谈论志愿时提出:“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知:《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
[1]原载郭笙等:《陶行知年谱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