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忆习惯;
(2)演讲习惯;
(3)读的习惯;
(4)写的习惯;
(5)制订计划的习惯;
(6)预习习惯;
(7)适应老师的习惯;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10)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11)出考试题的习惯;
(12)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
4。实施原则
①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要把培养学生12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七个一”要求以及对教师的课堂教学10项要求看作一个整体。“七个一”是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2个学习习惯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课堂教学10项要求是要全体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和保证。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上三者的关系。
②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在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群策群力,人人参与,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坚持双向发展的原则。校长、教师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学校领导、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教育力,才能达到学生、教师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④坚持全面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12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总的要求,每名学生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各学科的自特点不同,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全面要求,又要有灵活性。
⑤坚持自主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学生身上,以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千方百计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心情愉快地做好每一事,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⑥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同时也是家长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各学校一定要利用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向社会宣传,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合力作用。
⑦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搞突击、搞运动、搞形式的做法都是违背规律的,在实施过程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5。实施方法、步骤
(1)实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如:调查法(教师要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情况;教研人员要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行动研究法(根据操作的情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个案研究法(根据观察、考核,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并研究学生学习习惯发展的轨迹)、个别指导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个别指导)、集中训练法(选择一些适合集中训练的题目,让学生全员参与,坚持经常性)、竞赛训练法(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典型引路示范法等。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出更多的、符合规律的有效的方法。
(2)实施步骤。深入研讨,提高认识。市教师进修学院通过各种渠道向广大师生宣传、阐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分别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舆论氛围,力争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
六、《盘锦市中小学课堂数学10项要求》
(1)教务处严格查课,不得出现漏课现象;严把备课关,备课簿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签字后方可上课。要求一课一签,要有提前一周的备课量。
(2)教学目标(包括作业)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课堂提问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堂课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
(4)课堂上学生动口、动笔、动手时间不少于10分钟。
(5)教师讲授新课不得超过全堂课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小学不得超过15分钟)。
(6)学生课上违纪,要求课后处理。课堂上批评违纪学生不得超过20秒钟,避免矛盾激化,不能因此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7)下课前,对授课内容(围绕重点)要有总结(师生均可)。
(8)针对学生实际,留不同质量的作业,不增加学生负担,杜绝惩罚性作业(力求作业的最佳量)。
(9)下课后10分钟,和学生一起活动,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反馈。
(10)每节课后,在教案上总结一句话(成功或失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