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些珍贵的启示
纵观魏书生的成长、成熟及其成功,我们大体可以用这样十二个字加以概括,即低起点、短历程、全方位、高成就。所谓“低起点”,是指魏书生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只是个初中毕业生。所谓“短历程”是指魏书生从1978年2月到盘山县第三初中任教,到他发表第一篇震动全省教育同行的文章的1980年4月,不过2年多一点时间;到他1983年年底在北京的“爆炸性”经验介绍,也不过6年的时间,创造了教育的奇迹。所谓“全方位”是指魏书生的成就不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触及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所谓“高成就”,是指魏书生在教改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方面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使他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和荣誉。
值得同行们深思的是,魏书生何以能以如此低的起点,如此短的历程,取得如此高的全方位的成就呢?从他的成长、长熟和成功中,我们应该得到哪些最珍贵的启示呢?
魏书生常说,人生短暂,要清醒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扬长补短,不断发展自己,优化自己,加快自我发展的步伐。他用学习、热爱、研究、享受,构筑成自我发展的四大支柱,从这四大支柱中,我们能够获得魏书生独特成长经历带给我们的一些珍贵的启示。
(一)学习:事业的源泉
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须臾离不开学习。正如成功学家陈安之讲的那样,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阅读者。
魏书生的基础学历虽然不高,但他凭借刻苦读书,很快就把自己锻造成一名高水平的合格教师。在做教师之前,他就吸收对将来做教师有益的知识,除了学习《欧洲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通史》《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著作外,也看一些中文专业方面的书以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实现当教师愿望之后,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广收博采,为我所用,熔铸百家,自成一家。读书,使他从教育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自学方法漫谈》和《读书与忙》两篇文章介绍他联系实际读书,提高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实际效果的最切实有效的经验。读书不仅使他广泛吸收现代特点的教育思想,而且使他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增长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超前意识。
魏书生的学习动力非常充足。一个有学习动力的人不一定是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但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理想的人,一定是有强大学习动力的人,一定是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确是这样,学习刻苦者并非都有高尚的目的和动机,但有高尚的目的与动机的人必定是学习刻苦的人。
魏书生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他看凯洛夫的书,也看赞科夫的书,看巴班斯基的课程最优化理论,也看苏霍姆林斯基充满哲理、充满艺术魅力的教育著作,看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也看布洛姆的教学理论。他还喜欢哲学,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读古人的经典著作,《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都读了很多遍。还喜欢读人物传记,读得最长久的有《马克思传》,还有《周恩来传》《列宁传》《毛泽东传》等。广泛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为他找到了良好的工作方法。魏老师不仅善于向书本学习,还善于向名师学习,他反复学习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宁鸿彬老师的经验,多次向这些特级教师请教。这些特级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育人风格,给了他多方面的启示和帮助。这样他便能采百家之长,酿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蜜。除了向名师学习,他还善于向一切人学习,向他的学生学习。他说:“我教育了学生,学生也教育了我。是学生教会了我怎样教书。”他用他那最富魅力的民主精神,用集思广益的商量教学法,吸取了广大师生的智慧,使他的教学常教常新,永远是那么迷人。“圣人无常师”说的就是魏老师这样的人吧。
魏书生学习是多维的。他把参观当做学习,在首钢参观时,他就牢牢地记住了这句理念“当你走入工厂大门时,你必须放弃一切个性,绝对服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他把访问当做学习,把作报告演讲和别人谈心都当做学习,甚至站在拥挤的车厢里,他也在学习,站在那里研究人们的表情,研究旅客们的动作,研究旅客语言和他们职业性格的关系。这样研究着,他忘记了疲劳,他感觉到兴味盎然,这时学习已成了他的生存方式。时时学,处处学,向一切人学,向一切事学,在工作中学,在生活中学,他的学习渠道是多维的。宋代的朱熹说,“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成功之路也”。魏老师都做到了。
魏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探究的。我们都知道魏老师只有初中学历,魏老师毕业一直都在走一条自主自学之路。在工厂时,他和同宿舍的青年工人制定了自学课程表,内容包括政、语、数理化各科。从这里看他进行的还是合作学习的倡导者呢。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能进行自主学习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
魏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究的,是学用结合的。魏老师说人们的教学能力的提高,自觉性往往不够强。你如果写“谈培养学生的效率感”这篇文章,那么这个学期你就会制订出一系列提高学习效率的计划措施。这个学期的目的性、计划性就明确多了,实践一个学期后,再写文章总结本学期的得失利弊,边写边明确了下个学期的措施计划,这样下学期的实践效果一定会好于本学期。
更为可贵的是魏书生把还学习过程当成了一种享受。古人讲“十年寒窗无人问”,又讲“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寒”字,一个“苦”字,对于不想学,不会学,对于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当然是苦的。可在魏书生老师眼里,学习却是享受。他说:
“学习是幸福是享受,不仅学习的结果是甜的,学习的过程也是甜的。这是对一部分较高的境界的人说的。学习时也确实可以施加轻松的快乐的意念。这都需要经过较多的磨炼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对大部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来说,学习的过程很难轻松快乐,大部分过程便是痛苦的磨炼。这时,引导学生体验痛苦的源头与归宿都是快乐、幸福的,这就格外重要。”
记得曾经有一位记者去采访已经做了教育局长的魏书生,记者对他住的地方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鞋袜散见于各处,书籍、杂志散放在沙发靠背、小桌、矮凳上,电话机在公文包和沙发坐垫的下面探出头来,一副不显山、不露水的样子……这是在客厅。他的卧室似乎更自由:枕头与书籍为伍,被子不经意地团在床中间,一匹唐三彩的马站在书籍和其他杂物留下的空隙中,高低床高靠背的上方和窗台上的狭小空间也随意摊放着书报杂志,旁边缠绕着斑斓的衣服与屋角衣架上的精神抖擞的衬衫相映成趣……”
笔者无意于指出家里的凌乱,而是让大家看看,生活中的魏书生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与书相伴!只有做个一好读书的人,刻苦读书学习的人,才能有所成就!
“善学者其如海乎”,魏老师学而不厌,他能把学与问,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世间有两部大书,一部是有字书,另一部是无字书。有字的书可看成是间接经验的学习,无字书可看成直接经验的学习。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字书的学习和有字书的学习同等重要。使用是学习,交往是学习,实践是学习。魏书生爱学、会学、坚持学、处处学、时时学、事事学、终身学,因此他能常学常新与时俱新,是所有学习者的好榜样。
(二)热爱:事业的动力
在我国,至少是现在,还找不到一个人,像魏书生那样在6年的时间,经过150余次申请,当了一名教师。他还曾撰文讴歌《教师劳动的三重收获》: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借此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后来他虽于1997年11月29日就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却仍然兼任盘锦市实验中学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他对教书育人,实在是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魏书生说:
“我之所以爱教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教师从事的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一段时间,每一处空间都有科研题目,都能有新发现,能看到学生中新的、积极上进的因素;也能看到教师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潜能;还能看到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教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努力研究更科学的讲法,即使今天这种讲法比昨天科学,那也仅仅是向后看得出的结论,向前看呢?一定还有更科学的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
这些年来,魏书生边工作,边探索研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篇文章,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魏书生文选》等书籍。这些都是魏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才收获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魏书生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固然是因为他对教师工作超乎寻常的热爱,但这种热爱又源于他对教师教育工作有着非同寻常的神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工作对他而言,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他要通过这项事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来完成自己最崇高的使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人。
香港大学高宝玉女士采访魏老师时问:“您为什么放弃了进大学读书的机会,放弃了担任工厂接班人的机会,在社会上都骂老师为‘臭老九’的时候,您却向盘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提出150多次申请,要求到学校当老师呢?”魏书生说:“我亲自经历了‘**’这场运动,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场运动把中国人民搞糊涂了,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怎样交往,似乎只有斗争,才是人性。人与人之间只有你斗我,我批你才有快乐。我认为长此以往,将会‘国将不国’了。于是我产生了要当老师的念头,我要通过当老师当班主任来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交往,人与社会应该怎样发展。”
魏书生带着这种崇高的使命感来教书,他时时被一种崇高的内在力量驱使着,遇挫折而不动摇,历艰难而志弥坚。
有着这样崇高的使命感,于是教师这项工作变成了他的精神寄托。魏老师说过:“工作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态度工作的,工作能创造奇迹;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能有成绩;仅以后者为工作终极目的,不仅工作少乐趣,不仅会陷在钱眼里难以自拔,工作也难出成绩。”
魏老师之所以创造奇迹,就是因为他把教育工作看作了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是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这项工作寄托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理想。他无法左右社会的风气,但他可以通过作为一名教师,来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辟一片绿地,播撒上真善美的种子,培养真诚美好的幼苗,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有一个好的风气。人生最可宝贵的是在理想的指引下确定生活目标,没有目标,没有使命,人就容易成为生活的盲者。此时虽然脚下有千万条路,但是却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前进。因此也就只能在彷徨中度过自己的一生。魏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