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佩奇小说网>中外教育史第二版pdf>第二 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第二 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第1页)

第二节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儒,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职业,从事该职业的人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为富贵人家“相礼”谋生。春秋时期,孔子承袭西周的礼制宗法思想,建构起一套虽不甚严密但颇具影响的思想体系,由于主张礼治,故被后人称为儒学。孔子之后,儒家发生分化,出现众多支派,其中“主仁义”的孟子和“重礼乐”的荀子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为儒学的兼收并蓄、持续演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3岁丧父,家境贫寒,自幼聪颖好学,四处寻师求教,博习诗书礼乐。30岁时,正式招生办学,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孔子的私学相当成功,社会影响甚广,门徒日众。约40岁时,创立儒家学派,通过讲学活动大力宣传自己的学说。在50岁,获得了从政机会,先后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由于与当时的执政者季桓子政见不一,被迫弃官,率弟子周游列国历时14年。在此期间,孔子一面进行政治游说,一面坚持讲学不息。68岁,受礼聘返回鲁国,专注于教育和古代文献的整理,完成了六经的编撰工作。孔子的思想学说和生平事迹,由弟子们记录汇编成《论语》一书,《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论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教育是立国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在这里指明“庶—富—教”是建设国家必经的三个阶段。在具备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进而教化国民明礼仪、守道德,国家方能强盛持久。从三者的先后顺序中,可以发现孔子强调“教”必须建立在“庶”和“富”的基础之上,缺乏必要的人口和经济基础,教育的社会作用将难以有效发挥。其次,教育是治国安民的一项重要手段。《论语·为政》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想使百姓知廉耻,而且甘心情愿地归服,治国者应该重德政而轻刑罚。教育是推行德政的得力工具。通过教育传递人伦规范,人人懂得依礼而行,天下自然安定有序,不治而治。

孔子相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论语·阳货》中,他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论断。性,即先天素质;习,即后天习染。人与人之间在天赋素质方面并没有多大差别,之所以成长为不同的人,主要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结果。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接受教育。与此同时,孔子还将人性分为三类,“生而知之者”为上智,“学而知之者”和“困而知之者”为中人,“困而不学者”为下愚。教育对于三类人中的“上智”和“下愚”没有太大影响,但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只要努力求学都可以取得进步。尽管“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言论值得商榷,但孔子的上述观点具有极强的进步意义,不仅高度肯定了教育的作用,而且为打破等级限制、人人受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论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旧习,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有教无类”是孔子创办私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里的“类”可以作多种解释:其一,族类,即招收学生时不分民族、国别。考察孔门弟子的籍贯,可谓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其二,类别,即招收学生时不问等级出身、不分贫富贵贱。在孔子的门生中,既有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也有投机经商富至千金的子贡;既有父为贱人家无立锥之地的仲弓,也有出身贵族名门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其三,定规,即招收学生时灵活机动、不循成规。具体来说,对年龄没有限制(在孔子的学生中,秦商只比孔子小4岁,公孙龙则比孔子小53岁),对智力性情没有限制,对学习态度也没有限制(勤奋好学如颜回,怠惰昼寝如宰予)。

总之,孔子收徒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6]。关于“束脩”,通常有两种解释。一为“十条干肉”,引申义为学费、敬师礼;一为古代儿童在15岁时举行的束发仪式,引申为入学年龄。无论哪种解释,都能佐证孔子“来者不拒”的教育对象观。当然,受时代的局限,女子是被排除在孔子的受教育范围之外的。

2。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通过施行德政以改良社会,而行德政需要大批贤才,必须借助教育之力专门培养。因此,他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从政治世之才。孔子的学生子夏将其思想概括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7],就是说,学习是为了从政做准备,学习优秀且有余力的人才能做官;做官以后还要坚持学习,进修提高。这种将学习与官职紧密联系、倡导“任人唯贤”的思想,与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度相比,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关于从政治世之才应该达到怎样的规格标准,孔子的回答是:“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8]儒家理想的培养目标是处于人才最高等级的“圣人”,其基本标准为“仁智合一”,即德性与智慧高度统一;贤人和君子也属于人才,虽逊于圣人,但衡量标准基本一致,都需要做到德才兼备、修己安人。

(三)论教育内容

为了实现培养治世贤才的教育目的,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六艺”教育传统,但并不拘泥于此,经过创新和改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教育内容体系。《论语·述而》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就是说,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包括文化典籍、言行、忠诚、信实四个方面。其中的行、忠和信都属于德育的范畴,可见,孔子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以知识教育为辅助。六经本是孔子编定并使用的一套基本教材,后世沿用日久,逐渐演变成了六种科目的代称,由此“六经”作为课程总称取代了“六艺”。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共305篇。《诗》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教育价值相当丰富,孔子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9]兴(激**感)、观(提高观察力)、群(培养合群性)、怨(讽刺批判现实),主要体现了美育价值;事父君,属于德育范畴;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则属于智育范畴。

《书》,又名《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相传孔子删订为百篇,现今流传下来的共28篇。该书记载了夏商以来,特别是周初奴隶制国家的诏令文告。《书》的编撰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先王之道,选取的材料都符合垂世立教、示人规范的政治标准。

《礼》,又称《仪礼》或《士礼》,是西周和春秋时期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各种典礼仪节的汇编,共17篇。孔子极其重视礼的教育,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乐》,是各种艺术教育形式的总称,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移风易俗等特殊价值,通常与礼相配合。孔子认为教育活动应从学“诗”开始,以激**感和意志;进而学“礼”,以约束其言行;最后学“乐”,以形成其性格。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0]。

《易》,又名《周易》,是卜筮使用的书。该书重在讲述事物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朴素辩证观,进而通过各种卦象和卦辞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灾异等多方面资料。孔子编写《春秋》的目的在于用历史来“正名”,即用周礼规定的等级名分来矫正不合“礼”的社会现实。

孔子编修的六经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是教材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通观六经,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内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重人事轻鬼神。其教育内容偏重于历史、政治、伦理等社会现实知识,不设宗教科目,敬鬼神而远之。第二,重文事轻武备。传统“六艺”中的射、御等军事知识和技能学习被淡化,居于次要地位。第三,缺乏自然知识、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知识。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为了从政,“君子谋道不谋食”,无须关心物质生产劳动。

(四)论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在此基础上他总结提炼出大量富含价值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因材施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宋代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孔子思想时提出了这一概念。因材施教,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才能志趣。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情况就相当了解,既清楚学生的长处,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也明了学生的缺点,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然后,教师要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实现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效果。《论语·先进》记载,子路和冉有曾问过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却得到了不同的回答。旁边的学生困惑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做事经常退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听到了就去实行”;子路敢作敢为,所以我让他慎重行事。

书友推荐:以婚为名见微知著(弟妹 H)嫁给铁哥们红颜政道梦中修仙:我有九个绝色道侣房客(糙汉H)私下辅导(年下师生1v1)古代猎户的养家日常天仙师娘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在北宋当陪房袅袅春腰宦海官途燕尔(古言1v1)重生少年猎美龙凤猪旅行团经年(高干 1v1)只是不小心发现她是卧底而已(强取豪夺)官婿美人香不乖(姐夫,出轨)
书友收藏:触手怪她只想生存开局一杆大狙,爆杀十万鞑子陈思雅徐铁军退婚后,我娶了未婚妻的堂妹见微知著(弟妹 H)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不乖(姐夫,出轨)官婿美人香全文完结成影帝了,系统才加载完以你为名的夏天听说你暗恋我绝品宏图娱乐春秋(加料福利版)当明星从跑龙套开始女神攻略调教手册青花冷(先婚后爱H)陈放顾静姝就职供销社,我在60年代搞代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