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教师的要求——教学相长。《学记》对教师提出了很多严格要求,涉及知识、品德、理论、技巧等各个方面,如“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等。除此之外,《学记》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这一重要命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对教师如何实现自我提高而提出的一个要求[76],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教导学生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教”能激发教师去“学”,反过来教师的“学”又会促进“教”。读书和教学实践这两种学习活动相互作用,才能推动教师不断进步。
《学记》对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份宝贵资料。文中阐述的内容涵盖了教育学的各个基本问题,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人们反复地认真研读、借鉴。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创建稷下学宫的国家是()。
A。齐国B。赵国C。韩国D。楚国
2。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韩非
3。将自然科技知识作为重要教育内容的是()学派。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4。下述思想属于法家的是()。
A。学而优则仕B。兼陈中衡C。道法自然D。以吏为师
5。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的著作是()。
A。《大学》B。《中庸》C。《论语》D。《学记》
二、简答题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2。比较儒家和墨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3。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4。评论法家教育思想的得与失。
三、论述题
1。论述并评价孔子在教育史上所做的主要贡献。
2。论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四、材料分析题
根据下述材料,分析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关于教师的基本观点。
孔子:“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荀子:“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拓展阅读书目】
1。章太炎:《章太炎国学讲义》,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2。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梁启超:《墨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41。
4。[美]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王立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左传·昭公十八年》。
[2]《左传·昭公十八年》。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
[4]《史记·孔子世家》。
[5]《淮南子·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