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蒋乃平:《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理论探索》,载《职教通讯》,1997(1)。
[14]蒋乃平:《课程模式选择的重要性》,载《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15]黄克孝:《“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创新的策略思想》,载《江苏教育》,2011(12)。
[16]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载《职教论坛》,2008(20)。
[17]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18]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解读》,载《中国高教研究》,2009(4)。
[19]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20]石伟平:《职教课程内容开发研究》,载《全球教育展望》,1998(2)。
[2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载《教育研究》,2005(8)。
[22]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载《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23]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载《职业技术教育》,2004(7)。
[2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载《教育研究》,2005(8)。
[25]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26]柳景、李学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7]廖哲勋:《课程学》,68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8]和学新:《课程改革要致力于课程结构的改造和完善》,载《课程·教材·教法》,1997(10)。
[29]朱晓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30]赵文平:《论中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结构》,载《职教通讯》,2013(10)。
[31]赵文平:《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载《江苏教育研究》,2013(21)。
[32]张友辉、肖凤翔:《关于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载《教育与职业》,2007(24)。
[33]袁丽英:《职业教育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载《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1)。
[34]袁丽英:《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载《职教论坛》,2010(12)。
[35]唐林伟:《行动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载《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9)。
[36]周宏伟:《“学习领域课程”在中国:创新与局限》,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5)。
[37]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38]顾建军:《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载《教育与职业》,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