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公共财政保障力度增强
一、政府逐步成为职教经费投入的主体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但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稳步提升,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了大幅增加。在2006年之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如表4-1所示,2006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经费收入为489。1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57。6亿元,来自学生和家庭的学杂费收入为189。4亿元,二者分别占总经费收入的32。2%和38。7%。到2015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经费收入达到1726。3亿元,10年间增长了2。5倍。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89。1亿元,学杂费收入为463。4亿元,分别占总经费收入的63。1%和26。8%。公共财政和学杂费收入成为高职高专经费收入的主体。
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如表4-2所示,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为651。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67。4亿元,学杂费收入为175。0亿元,分别占总经费收入的56。4%和26。8%。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达到2137。8亿元,增加了2倍多。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为1860。7亿元,学杂费收入为113。6亿元,分别占总经费收入的87。0%和5。3%。公共财政投入占比远超学杂费收入占比,成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的主体。这一趋势是伴随着我国中职免学费政策的实施逐步形成的。
表4-1高职高专学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及来源
表4-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及来源
目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形成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成本分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