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下)》,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54]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55]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56]金一鸣:《刘佛年教育文集》,254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57]申继亮:《论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1)。
[58]胡中锋、刘学兰:《现代智力观及其对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5)。
[59]韩迎春、赵国利:《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机制——非智力因素的视角分析》,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60]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204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1]赵汝木、王崇光:《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载《教育探索》,2004(12)。
[64]王永红:《以科学理性为基点——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
[65]胡敏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层面》,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66]李朝东:《教育理念的反思与人的全面发展》,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67]陈侠:《课程论》,183~21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8]王鑫:《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成都市棕北中学“三·三·六”课程体系探索》,载《教育研究》,2017(9)。
[69]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369~370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70]陈耀文、岳亮萍:《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
[71]王云峰、胡进、张咏梅:《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构建》,载《教育科学研究》,2009(9)。
[72]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73]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74]刘复兴:《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关系管窥》,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
[75]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20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6]刁培萼、吴也显、李敬光:《愉快教育——教育理想的现实道路及其发展走向》,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
[77]和学新:《主体性教学研究》,156~169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78]扈中平:《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79]王定华:《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载《人民教育》,2012(24)。
[80]岳伟:《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目的观》,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1]邓晓芒:《教育的艺术原理》,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82]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启示》,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83]李保强:《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反思》,载《教育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