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列传
明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下令废除丞相,严厉限制宦官干政。若干年之后,依靠科举入仕的文官集团越来越强大,又没有丞相进行制衡,而后来继位的皇帝又不如太祖勤政,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宦官参政,以制衡文官。发展到后期,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争权夺利,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从而创下了我国历史上宦官专政的最高峰。《明史?宦官列传》共两卷,记载了四十余位宦官的史实,本书选取郑和、刘瑾、魏忠贤为代表。
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约1371—1433年),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云南府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人。明朝著名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早年的经历不详,据考证,应该是明太祖征讨云南时,少年郑和被明军俘虏,之后送到皇宫供奉杂役,于是成为太监。
几年后,郑和被调入北平(今北京市)的燕王府,跟随当时还是燕王的明成祖,逐渐获得信任。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郑和立下战功。“靖难之役”结束后,明成祖特意赏赐他姓郑。
明成祖攻克南京(今南京市)时,建文帝不见踪迹,成祖怀疑他逃到了海外,同时也为了彰显大明的国威,下令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1405年六月,郑和带着六十二艘长约140米、宽约60米的大船,装载两万七千八百余人,从苏州府(今苏州市)启航。船队入海,先驶往福建,然后穿过南海前往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
此后,继续向爪(zhǎo)哇国(今爪哇岛)航行,恰好遇到此国内战,郑和的船队登陆与当地人贸易,被误认为敌人,一百七十名士兵被杀。愤慨之余,郑和保持理智,没有在这里陷入战争泥潭,而是接受了道歉,事情得到和平解决。
汪洋大海上,海盗十分猖獗,其中以三佛齐国[今巽(xùn)他群岛]的陈祖义最为凶悍。当地华侨向郑和报告此事,郑和派遣使者前去招安,陈祖义假装投降,准备暗中偷袭。郑和识破了他的计谋,发兵剿灭盗贼五千多人,烧毁十艘海盗船,生擒陈祖义等三名头目。
随后,郑和船队继续航行,先后经过苏门答腊、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市)、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最后到达古里国(今印度喀拉拉邦)。
在古里,郑和代表明朝皇帝,赏赐国王诰命及银印,修建碑亭,树碑刻石纪念。随后,郑和率船队返程,于1407年十月回国。第一次出使西洋,历时两年零四个月。
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并在最后一次的返回途中因劳累过度而去世。郑和的航行持续了二十九年,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抵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人数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
郑和践行了明朝的和平外交,稳定了东南亚国际秩序;震慑海上倭寇,维护了国家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了中华文化;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了亚非航路。
为祸天下的刘瑾
刘瑾(1451—1510年),本姓谈,陕西府兴平县(今咸阳市兴平市)人。明朝著名的权宦。
刘瑾小时候被一位刘姓太监收养,入宫当了宦官,便改姓刘,后来在东宫侍奉当时还是太子的明武宗。明武宗即位后,在东宫侍奉的八位太监随之入宫,被合称为“八虎”,而刘瑾尤其被委以重任。
明武宗即位时年方十五岁,正是活泼贪玩的年纪。刘瑾为人狡黠,十分会讨武宗的欢心,经常进献鹰犬等玩乐之物,引诱武宗微服出宫游玩,甚至大肆怂恿武宗敛财,抢夺百姓土地,设置为皇庄。
朝中大臣见刘瑾为所欲为,引导明武宗往坏路上走,纷纷谏言诛杀他。武宗不听,后来负责观测星象的官员进言,说刘瑾等人的行为引发了上天的谴责导致星变,武宗这才有所心动。
司礼监太监王岳为人正直,痛恨“八虎”,也在武宗面前表态支持朝臣。刘瑾听说后非常害怕,连夜与另外七人围着明武宗,跪在地上号啕大哭。
刘瑾看武宗有些感动,趁机说道:“是王岳故意陷害奴才,想勾结内阁大臣限制陛下。倘若司礼监用人得当,这帮文官怎么敢如此大胆!”武宗听后勃然大怒,立马命刘瑾掌管司礼监,并逮捕王岳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