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难怪有人说,这样的稿子谁不会写?反正文件上、报刊上、网络上奇思妙想、精彩言论多的是,抄抄摘摘、拼凑拼凑不就成了!
话虽然有点刺耳,但出发点无疑是对的:关注干货,拒绝水分。
水分,不仅让文稿质量不高,而且导致一些本来很好的思路、决策和举措得不到准确、清晰、完整的表达,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便于理解、把握和操作执行。
更重要的是,机关文稿作为表述决策、发布政令的载体,如果缺少干货,就难以发挥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应有作用。
这些道理或许我们都懂,那为何水分还是屡禁不绝?
可以说是习惯使然:受形式主义、八股文风影响太深,一时难以完全改变。或者是观念使然:思想陈旧,墨守成规,不敢也不善于立足实际思考问题、表达见解。或者是知识能力不足使然:见识不广,思路不宽,只好勉为其难,干货不够,水分来凑。
但我认为,最根本、最关键的,还在于缺乏以文辅政的意识和担当。
“干货”之本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古往今来,无论哪个时代、实行哪种体制和制度,都离不开文秘人员以文辅政、以文载道,为治国理政提供服务。
在历史变迁的滚滚长河中,一支支如椽巨笔经天纬地、挟雷持电,掀起过多少惊涛骇浪,催生了多少悲喜大剧。
在我党文秘发展史上,多少重要文件、光辉文献记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承载着一代代伟人和领导集体的雄才大略,指点江山,革故鼎新,一路伴随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苦难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励精图治,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无一不是通过文字发出号令,引领实践,汇聚起万众一心、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以文辅政,文达政通。文不达,则政不通。
由此不难理解,要使文稿有干货、有较高质量和实用价值,首先我们文秘人员要有强烈的、自觉的以文辅政意识。
有了这种意识,就会变“小我”为“大我”,登高望远,心怀全局,把文字工作与改革发展、国计民生紧密联系起来,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对待每一次写作;就会站在领导的高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真领会、准确表达领导意图并充分发挥“外脑”作用,使文字更加贴近决策理政的需求;就会自我加压,刻苦学习,勤于实践,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见多识广、多谋善虑的合格参谋助手;就会自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摸实情,说实话,述实策,使文字更接地气、更有实用价值。
概言之,只有自觉把文字工作的功能定位于辅政,才会有强烈的干货意识,才会坚持不懈地追求干货、挖掘干货、写好干货,才能以“文达”促进“政通”。
反之,如果把文字工作与辅政割裂开来,使之游离于领导决策理政活动和改革发展实践之外,只是埋头于照抄照搬做做应景文章,或者热衷于咬文嚼字玩玩文字游戏,那当然写不出实践所需要的干货。
如此说来,有些时候是我们自己把角色错位了,把文字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看轻了。
站位一变天地宽。站在以文辅政的神圣岗位上,我们所面对的就不只是“本本”和稿纸,而是辽阔的大地、壮丽的山川、奔腾不息的江河;我们的每一次构思都将呼啸着思想的风暴,每一次落笔都将播洒着理想、道义、创新和希望,每一篇文字都将生长出果实与花朵、幸福与欢笑。
新时代、新任务、新目标,呼唤着更多改革创新的智慧之光、更多“货真价实”的精彩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