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佩奇小说网>康德是什么哲学>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

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第1页)

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

众所周知,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把经济学研究中的某些重要的概念和问题提升到哲学的普遍性的层面上,这使马克思对任何哲学问题的探索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眼光。马克思对实践问题的探索也是如此。事实上,只要我们深入地研究马克思的实践观,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大量出现的“生产”概念。而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解读方式中,人们通常把“生产”理解为单纯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认为它指称的只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我们不能说这种解读方式是完全不适当的,因为马克思在许多场合下使用的生产概念确实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但至少可以说,这种解读方式是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马克思使用的另一种生产概念,即哲学含义上的生产概念。在哲学上,马克思提出了“全面生产”的理论,即把人类的全部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的延伸都理解为生产的过程和结果。马克思对生产概念的后一种理解和阐释,既构成他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核心,也是他对哲学研究,特别是实践问题研究的划时代贡献。只要人们在理解马克思哲学时忽略了这一维度,那么通向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性的路径就仍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中。

为便于读者理解起见,不妨把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单纯经济学意义上的、狭义的生产理论,即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二是哲学意义上的、广义的生产理论,即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全面生产”理论。显然,马克思的狭义生产理论只是他的广义生产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本章的目的则是通过全面生产理论对马克思哲学做出新的阐释。

一、概念含义的澄清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出现过“全面生产”、“生活的生产”、“两种生产”等重要概念。必须先行地弄清楚这些概念各自的含义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先来看“全面生产”的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eiig),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universell);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1]

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不仅区分了“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而且把它们作为“片面的”生产和“全面的”生产对立起来。然而,光凭这段论述,人们对“人的生产是全面的”这句话还不能获得清晰的认识。在同书的另一处,马克思以明确的口吻指出: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2]

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所说的“全面的”生产不光包括前面的论述中提到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蕴含着“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也包括人的生产(家庭)、精神生产(宗教、法、道德、科学、艺术)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社会、国家)。众所周知,马克思把社会理解为人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面的”生产也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

在马克思那里,“全面的”生产并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当马克思谈到个人的精神财富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时,进一步指出:

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3]

尽管马克思这里提出的“全面生产”(dieseallseitigeProduktion)概念中的“全面的”(allseitige)这个形容词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使用的形容词“全面的”(universell)不同,但其含义完全是相同的。“全面生产”也就是指人们所创造的一切,也就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

再来看“生活的生产”和“两种生产”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也提出了“生活的生产”的新概念。他写道:

生活的生产(dieProduktiondesLeben)——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4]

显而易见,马克思这里说的“生活的生产”包括以下两种生产: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通过劳动),表现为社会关系;二是人的生产(通过生育),表现为自然关系。但马克思并没有把“生活的生产”称作“两种生产”。

我们知道,恩格斯后来发挥了马克思的“生活的生产”的理论,并直截了当地把它称为“两种生产”。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写道: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dieProduktioioelbarenLebens)。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beideArteion)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5]

由此可见,在恩格斯的理论话语中,“生活的生产”,即“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也就是“两种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的生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也使用过“两种生产”的概念,但却赋予它不同的含义。马克思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简称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合称为“两种生产”。他在批判地总结亚当·斯密的生产理论时曾经指出:“最后,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和内部联系,也不在他的考察范围内。”[6]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引申出如下的结论:第一,马克思所说的“全面生产”乃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而马克思的广义生产理论也就是全面生产理论。第二,马克思把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合称为“生活的生产”,恩格斯则把它称为“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并进而称之为“两种生产”。马克思也使用过“两种生产”的说法,但与晚年恩格斯不同,他把“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合称为“两种生产”。第三,无论是恩格斯意义上的“两种生产”,还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两种生产”,在内涵上都不过是“全面生产”的一部分,因而不能代表马克思的广义生产理论。

二、全面生产的主要内容

谁都不会怀疑,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生存哲学,下面这段话也许是对他哲学的这一根本属性的最好说明: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allermeenz)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dieProduktioerielle)。[7]

这段话不仅显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属性,而且启示我们,马克思的生存哲学不同于其他任何类型的生存哲学的地方在于,马克思同时把“生存”(Existenz)理解为“生产”(dieProduktion),并进而把生产理解为人的本质性的、始源性的历史行动:

这些个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8]

当然,马克思在这里说的“生产”乃是狭义的生产,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如果说,狭义生产理论构成马克思哲学的基石,那么,广义生产,即全面生产理论则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换言之,马克思哲学就是全面生产理论。下面,我们来考察马克思所说的全面生产的主要内容。全面生产主要是由以下四种生产组成的:

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这种生产作为奠基性的生产形式,不仅是人类第一个始源性的历史行动,而且也是任何社会结构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时所强调的: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9]

在这一基础性的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生存活动也就是物质生产活动;人类的历史也就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

二是人的生产,即人的生育。我们知道,单纯的物质生产可以使生产者和通过生产可能被养活的人生存下去,然而,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生存仍然无法解决整个人类种族繁衍的问题。所以,马克思强调:

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为(德国除外)从属的关系了。[10]

书友推荐:惊悚乐园修订嫁给铁哥们红颜政道岁岁平安官婿美人香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房客(糙汉H)交易沦陷私下辅导(年下师生1v1)青花冷(先婚后爱H)古代猎户的养家日常以婚为名重生七零:糙汉老公掐腰宠直播写纯爱文的我在虫族封神触手怪她只想生存宦海官途糙猎户与娇贵少女浓精浇灌小白花(快穿 nph)见微知著(弟妹 H)望门娇媳
书友收藏:我的年轻岳母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异世特工升迁之路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官场:从离婚后扶摇直上以你为名的夏天不乖(姐夫,出轨)开局一杆大狙,爆杀十万鞑子触手怪她只想生存官路扶摇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非常权途就职供销社,我在60年代搞代购北电门房成影帝了,系统才加载完混在女帝身边的假太监我在书记家被三女喂养你男朋友下面真大(校园 np 高h)护国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