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佩奇小说网>康德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作为哲学史纲要和最终归宿的小逻辑

作为哲学史纲要和最终归宿的小逻辑(第1页)

作为哲学史纲要和最终归宿的《小逻辑》

在西方哲学家中,黑格尔是第一个以系统的方式阐述哲学史的人。他逝世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哲学史讲演录》堪称哲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正如文德尔班所指出的:

只有通过黑格尔,哲学史才第一次成为独立的科学,因为他发现了这个本质问题:哲学史既不能阐述各位博学君子的庞杂的见解,也不能阐述对同一对象的不断扩大、不断完善的精心杰作,它只能阐述理性“范畴”连续不断地获得明确的意识并进而达到概念形式的那种有限发展过程。[1]

毋庸讳言,充分肯定黑格尔在哲学史研究中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人们在研究黑格尔的哲学史思想时常常陷入的一个误区是:只在《哲学史讲演录》和《精神现象学》中探寻他的哲学史思想。这一点,甚至连文德尔班这样杰出的哲学史家也不能幸免。[2]事实上,在这方面长期遭到忽视的逻辑学才以更深刻、更简要的方式表述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念。众所周知,成熟时期的黑格尔的逻辑学包括以下两部著作:一是初版于1812—1816年的《逻辑学》(研究者称其为《大逻辑》),1831年准备出第二版,但黑格尔刚写就“第二版序言”就去世了。二是初版于1817年的《哲学体系第一部·逻辑学》(研究者称其为《小逻辑》,贺麟先生的中译本直接把它译为《小逻辑》);1827年出第二版,内容比初版增加了一倍;1830年出第三版。与《大逻辑》比较起来,《小逻辑》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和奠基之作,集中了黑格尔哲学,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

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小逻辑》不仅是黑格尔哲学史研究的经典性的、纲要性的著作,也是他为哲学史发展所提供的最终归宿。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既是哲学理论著作,又是关于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经典著作一样,黑格尔的《小逻辑》也既是哲学理论著作,又是哲学史研究方面的纲要性的著作。本文以历史的、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了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叙述的哲学史观,既肯定了他在这个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又阐明了他的哲学史观必然被超越的命运。

一、作为哲学史纲要的《小逻辑》

从结构上看,除了三版序言和柏林大学开讲辞以外,黑格尔的《小逻辑》主要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导言(第1—18节)。简要论述自己的哲学观。

第二部分: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第19—83节)。一是对逻辑学性质的一般论述(第19—25节);二是通过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的剖析,简要地回顾并考察了哲学史(第26—78节);三是对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和部门的划分,实际上论述了新逻辑学的核心观念和基本架构(第79—83节)。

第三部分:新逻辑学的主要内容(第84—244节),论述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从上面的结构可以看出,在第二部分的第26—78节中黑格尔简要地回顾并考察了哲学史。我们发现,第26—78节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在内容上不能说不重要。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一部分完全可以视为黑格尔撰写的哲学史纲要,而且这一纲要是以新的哲学观念写成的。在考察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他的哲学观,因为任何哲学史观都是以一定的哲学观作为前提的。

在《小逻辑》的导言中,黑格尔这样写道:

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deung)。如果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这话是对的(这话当然是对的),则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不过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3]

从黑格尔给哲学所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他把哲学理解为纯粹的理性思维或概念认识。黑格尔对哲学史的理解正是在这一哲学观的基础上展现出来的。他写道:

几千年来,这哲学工程的建筑师,即那唯一的活生生的精神,它的本性就是思维,即在于使它自己思维着的本性得到意识。[4]

正是从这样的思路出发,黑格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史观。他以“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为标尺,把整个哲学史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态度或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种态度是旧形而上学[5]的态度。黑格尔认为,英国经验主义以前的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基本上都从属于这种态度。他写道:

思想对于客观性的第一态度是一种素朴的态度,它还没有意识到思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和思想自身与信仰的对立,却相信,只靠反思作用即可认识真理,即可使客体的真实性质呈现在意识前面。……一切初期的哲学,一切科学,甚至一切日常生活和意识活动,都可说全凭此种信仰而生活下去。[6]

这种朴素的态度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是确信“思想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身,且认为事物的真实性质就是思想所认识的那样”。[7]也就是说,这种态度还未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事物向我们呈现出来的现象之间有什么区别。二是具有独断论的倾向。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

独断论坚执着严格的非此必彼的方式。譬如说,世界不是有限的,则必是无限的,两者之中,只有一种说法是真的。[8]

这种思维方式与对立面统一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三是脱离现实生活,停留在概念来概念去的抽象论证中。旧形而上学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去认识它的对象的,因此,无论是在本体论、理性心理学、宇宙学和理性神学的研究中,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在哲学史的进展中,这种朴素的态度必定会被超越。

第二种态度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经验主义,二是批判哲学。前者以洛克、休谟等人为代表,后者以康德为代表。我们先来看经验主义。黑格尔指出:

经验主义力求从经验中,从外在和内心的当前经验中去把握真理,以代替纯从思想本身去寻求真理。[9]

也就是说,经验主义不满意旧形而上学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中而缺乏具体的内容,它力图为旧形而上学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出发点——感觉经验。经验主义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凡是真的东西必定会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感觉和知觉是把握一切客观性的基本的形式,因而真正可靠的哲学是以彻底摆脱形而上学范畴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然而,经验主义者并不知道,“经验主义中即已包含并运用形而上学的原则了。不过他只是完全在无批判的、不自觉的状态中运用形而上学的范畴和范畴的联系罢了”。[10]在黑格尔看来,从来就不存在游离于任何范畴之外的、**裸的感觉经验,即使是在一个纯粹感觉的命题“这片树叶是绿的”中,就已经掺杂有存在和个体性的范畴在其中了。所以,尽管经验主义以为自己从此时、此地,从现实的经验世界出发去取代旧形而上学的空洞的幻影,实际上它从来就没有真正摆脱过旧形而上学的阴影。它不知不觉地生活在这个阴影中,却认为自己已经走出了这个阴影。经验主义的逻辑结果就是休谟的怀疑论。与古代怀疑论相反,休谟的怀疑论只假定感觉经验为真,而对普遍的原则和规律采取怀疑的态度。一方面,这种怀疑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形而上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并没有向人们指示出一条超越旧形而上学的真正的道路。这一历史任务也就落到了随后以康德为代表的批判哲学的身上。

下面我们再来看批判哲学。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

批判哲学与经验主义相同,把经验当做知识的唯一基础,不过不以基于经验的知识为真理,而仅把它看成对于现象的知识。[11]

这正是批判哲学比经验主义高明的地方。以康德为代表的批判哲学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把现象和自在之物严格地区分开来。现象属于经验的范围,而自在之物则属于超验的范围,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把感觉经验的知识仅仅理解为现象性的知识,既超越了旧形而上学坚持的思想可以直接认识事物本身的独断论,又超越了经验主义对感觉经验的确定性的无限的夸大。二是把先验的东西与经验的东西严格地区分开来。在康德看来,任何知识都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先天的感性形式(时间和空间)和知性形式(十二个知性范畴);另一方面是后天的感觉材料。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则是从先天的感性形式和知性形式得到确保的。这样一来,批判哲学又超越了休谟的怀疑论,因为这种怀疑论只能推翻与经验有关的一切形而上学见解的普遍必然性,却无法否认先于经验的先验领域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三是把知性和理性严格地区分开来。按照康德的看法,知性的对象在现象或知识的范围内,而理性的对象则是理念(上帝、灵魂不朽和自由),理念属于超验的领域,是不可知的。旧形而上学的失足之处就是理性试图把知性范畴运用到超验的领域中去认识理念,由于混淆了经验和超验这两个不同的领域,理性必然会陷入各种矛盾之中。黑格尔认为,发现理性矛盾的必然性“乃是近代哲学界一个最重要的和最深刻的一种进步”,但他又批评康德“似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应具有矛盾的污点的,只好把矛盾归于思维着的理性,或心灵的本质”。[12]由于康德自谦理性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或理念,所以在黑格尔看来,他的哲学本质上仍然停留在主观主义的语境中。费希特试图通过否定自在之物和从自我出发推演范畴的方式来超越康德,“但是,这种尝试的主观态度,使它不得完成”。[13]尽管批判哲学以其巨大的创发性超越了旧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但它助长了主观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流行,因而也面临着被超越的命运。

第三种态度就是以雅可比为代表的直接知识或直观知识的态度。这种态度试图超越康德的主观主义和怀疑主义,但由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认为无须经过复杂的认识过程,普通人的理智即可以直观到超验的自在之物的真理。黑格尔写道:

耶柯比这里所谓信仰或直接知识,其实也就与别处叫做灵感,内心的启示,天赋予人的真理,特别更与所谓人们的健康理智、常识、普通意见是同样的东西。所有这些形式,都同样以一个直接呈现于意识内的内容或事实作为基本原则。[14]

然而,这种态度必定会导致的结果是,把主观的随意性视作真理的标准,并进而把一切迷信和偶像崇拜都宣布为真理。其实,早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就已经对谢林的类似的直接知识论进行了批评,强调“哲学必须竭力避免想成为有启示性的东西”。[15]这就告诉我们,直接知识论也面临被超越的命运。

综上所述,黑格尔通过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不同态度的划分,对他以前的整个哲学史做出了批判性的考察。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小逻辑》是一部哲学史纲要。通过对这一纲要的研究,我们发现:第一,黑格尔不是以外在的方式对迥然各异的哲学流派进行罗列,他注重的是哲学史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第二,黑格尔的哲学史研究并不崇拜客观主义,相反,他从自己的哲学观出发,引入“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作为透视点,从而对整个哲学史重新进行了解读。这种透视主义的方法也为我们拒绝哲学史研究中客观主义的**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二、作为哲学史最终归宿的《小逻辑》

如前所述,既然旧形而上学、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都不能把握超验的真理,那么,哲学史将沿着哪个方向向前发展呢?换言之,究竟哪一种哲学理论能够成为哲学史发展的新的出路呢?在黑格尔看来,唯有把传统的形而上学理解为逻辑学,并对传统的逻辑学进行彻底的改造,哲学史的发展才能获得新的出路。他在谈到康德哲学时指出:

批判哲学诚然已经使形而上学成为逻辑,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它和后来的唯心论一样,由于害怕客体,便给与逻辑规定以一种本质上是主观的意义;这样一来,逻辑规定就仍然还被它们所逃避的客体纠缠住了,而一个自在之物,一个无穷的冲突,对于它们,却仍然是一个留下来的彼岸。[16]

康德的知性范畴论实际上已经把旧形而上学改造为先验逻辑,但在他那里,由于先天的逻辑规定无法把握超验的自在之物,所以仍然只具有主观的意义。康德的改造工作之所以是不彻底的,这是因为他的逻辑学观念是不彻底的,他称赞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已经达到完善的程度。但在黑格尔看来,既然亚氏以来的逻辑学没有发生过任何真正的变化,所以“从这里所应得的结论,不如说是逻辑更需要一番全盘改造”。[17]而这一改造传统逻辑,为哲学史发展提供最后归宿的工作也就历史地落到了黑格尔的身上。在我们前面提到的《小逻辑》第二部分的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和部门划分(第79—83节)及整个第三部分(第84—244节)中,黑格尔论述了自己的新的逻辑学理论。

在我们看来,黑格尔的新的逻辑学主要打通了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肯定与否定的关系。传统哲学常常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黑格尔则认为,要进入他的逻辑学视野,

书友推荐:嫁给铁哥们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龙凤猪旅行团翡翠衾(nph)惊悚乐园修订被嫡姐换亲之后他的暗卫人间政道糙猎户与娇贵少女交易沦陷你吃饭没有女神攻略手册下乡的姐姐回来了宦海官途以你为名的夏天私吻蝴蝶骨重生少年猎美陈放顾静姝玻璃罐里的珍珠和蛇梦中修仙:我有九个绝色道侣
书友收藏:你男朋友下面真大(校园 np 高h)从边军走出来的悍卒斗罗:娇艳人妻小舞和女儿恶堕成肥猪的孕奴潘多拉的复仇官路扶摇蝶变神祇觉醒:谁说东方没有神明?陈放顾静姝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北电门房娱乐春秋(加料福利版)官途:权力巅峰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异世特工青花冷(先婚后爱H)护国利剑我在书记家被三女喂养重生少年猎美优质肉棒攻略系统(np高辣文)升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