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全面生产理论阐释为马克思哲学的时候,不但可以避免像“经济决定论”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这样错误的阐释结果的出现,而且也克服了把马克思哲学二元化的阐释方式,从而使马克思哲学的整体生命获得了再现。众所周知,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5],而人的全部实际活动也就是全面生产。正是从全面生产,即物质生产、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的有机统一的理论出发,马克思哲学的全幅内容得到了完整的显示,因为马克思所思索的一切哲学问题,如人、家庭、市民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意识形态、权力、社会革命、实践、物质、世界、自然、异化、时间、空间、认识、真理、科学、辩证法、价值等,无不都可以通过全面生产的理论得到合理的说明。
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的背景下,我们对这四种生产之间的结构关系的理解和阐释必须从马克思那里获得新的引导。马克思在谈到现代土地制度的变迁时指出:“一切关系都是由社会决定的,不是由自然决定的。”[26]同样,马克思在谈到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只有作为交换价值的生产者才能存在时,也指出:“这种情况就已经包含着对个人的自然存在的完全否定,因而个人完全是由社会所决定的。”[27]那么,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又是什么意思呢?他告诉我们:“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8]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本质上就是“社会关系”。这就启示我们,应当把马克思对一切哲学问题的思索都恢复到社会关系的框架中去。我们这里之所以用“恢复”这个词,是因为它始终内在于马克思的全部哲学理论中,只不过是马克思哲学的阐释者们把它完完全全地遗忘了。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生产是最具本质性的生产形式,因为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不仅贯通在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也贯通在马克思所探索的一切哲学领域和哲学问题中,并深刻地透显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倾向和革命态度。要言之,在现代社会中,哲学本质上是社会哲学,因此,应该充分认识社会关系的生产在全面生产中的前提性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恢复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必须对它重新进行阐释,而全面生产理论正是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尝试之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3页注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这就启示我们,对人的本质的任何探讨都无法离开人的生产这面“镜子”。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2—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4页注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9—1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5—6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0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