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烬愣了愣,解开猫包拉链,小暖小心翼翼地跳出来,绕着母亲的裤脚蹭了蹭。母亲弯腰时,鬓角的白发落在脸颊,她没像以前那样在意“猫毛沾裤子”,反而伸手轻轻摸了摸小暖的头顶:“倒是个温顺的小家伙,你一个人在城里住,有它陪着,也能少点孤单。”说着转身进了厨房,再出来时手里多了个旧棉垫:“给它当窝吧,以前你小时候的小褥子改的,软和。”
晚饭时,餐桌上摆着陈烬爱吃的糖醋排骨,母亲给他夹了块排骨,筷子顿在半空,突然轻声说:“以前总拿你跟你表哥比,说他赚得多、有出息,是妈不好。”她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指尖轻轻摩挲着筷子边缘,“那时候总觉得‘能赚钱才是正经事’,从来没问过你喜欢什么,甚至你说要做编程、要救流浪猫,我还说你‘不务正业’。现在看你在城里工作开心,还把小暖照顾得这么好,妈才明白,日子过得舒心,比什么都重要。”
陈烬握着筷子的手紧了紧,眼眶突然有点发热。以前他总怕跟母亲聊起“喜欢的事”,怕听到“不如表哥”的话,可现在母亲主动提起,语气里的愧疚和接纳,像温水漫过心里的旧疤。“妈,”他声音有点哑,“以前我也不懂事,总跟你犟,没好好跟你说我想做什么。”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又给小暖的盘子里倒了点猫粮——是她下午特意去镇上宠物店买的,还记着陈烬说“小暖要吃易消化的”。“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妈该支持你。”她拍了拍陈烬的手,掌心带着做家务留下的薄茧,却格外温暖,“以后要是缺钱花,别自己硬撑着省生活费,跟妈说,家里还能帮衬点。”
那天晚上,堂屋的灯亮到很晚。陈烬给母亲看手机里的公益项目界面,指着“流浪宠物领养匹配”的模块说:“这个功能上线后,已经帮十多只猫找到了家,以后还想加个‘宠物医疗互助’,让领养人能低价给宠物看病。”母亲凑在手机前,看得很认真,时不时问“这个怎么操作”“救助站的人会不会用”,不再是以前那种“听不懂也不想听”的敷衍。
小暖趴在陈烬的腿上,发出轻轻的呼噜声。母亲看着一人一猫,突然说:“你小时候就喜欢猫,有次在路边捡了只小野猫,非要抱回家,我还给你扔了,你哭了好几天。”陈烬笑了,想起小时候的事,以前觉得是委屈,现在说起来却满是暖意:“那时候不懂事,也不知道跟你好好说。”
“现在懂了就好。”母亲起身给陈烬续了杯热茶,“以后常回家,带着小暖一起,妈给你们做排骨。”
月光透过窗户落在桌上,茶杯里的热气袅袅升起,小暖的爪子轻轻搭在陈烬的手背上。陈烬看着母亲温和的侧脸,突然觉得,他们终于不再是“总被比较的孩子”和“爱提要求的母亲”,而是真正的家人——会聊日常的琐事,会分享喜欢的事,会把彼此的牵挂,藏在一碗热饭、一句叮嘱里。这个盛夏的夜晚,没有激烈的道歉,没有刻意的弥补,却用最朴素的家常,解开了多年的小疙瘩,让亲情里的温暖,终于慢慢回了家。第118章沈明玥的“临行前的告别”
八月底的风还裹着夏末的热意,吹得车站旁的梧桐叶沙沙响。林晓晓抱着沈明玥,胳膊圈得紧紧的,眼眶红了却硬扯着笑:“到了英国可不许忘了我,每周都要发朋友圈,让我看看你是不是又吃胖了,是不是比以前更漂亮了。”
沈明玥拍着她的背,指尖碰着闺蜜发烫的耳垂,笑着逗她:“放心,肯定给你拍英国的炸鱼薯条,让你看着流口水。等我回来,还带你去吃学校门口那家麻辣烫。”林晓晓吸了吸鼻子,把一个装着钥匙扣的小袋子塞给她:“这个是你喜欢的向日葵样式,挂在书包上,就当我陪着你啦。”
告别林晓晓后,沈明玥绕去了志愿者部。教室的门虚掩着,张学姐正整理着活动档案,看到她进来,笑着起身:“就知道你会来,给你留了东西。”说着从抽屉里拿出本浅绿色的相册,封面上印着小小的猫爪印——是救助日那天的纪念册。
“这是陈烬上周送过来的,让我转交给你,”张学姐把相册递过去,指尖碰了碰封面,“他说‘谢谢她以前的鼓励,要是没她当初拉着我说话,我现在还不敢站在讲台上呢’。”
沈明玥翻开相册,第一页就是陈烬喂猫的照片:他蹲在校园广场上,浅色衬衫的袖口卷着,指尖沾着几粒猫粮,断腿的小橘猫(那时还没叫小暖)正仰着头蹭他的手,阳光落在他发顶,连睫毛都染着光。后面几页还有他在讲台上的样子:手里攥着《校园流浪动物救助日策划案》,虽然肩膀还有点绷,眼神却亮得很,台下的学弟学妹们举着手机拍照,画面里满是朝气。
“他现在真的很好。”沈明玥轻轻摩挲着照片,嘴角的笑意软得像夏末的云。张学姐坐在她旁边,看着她的侧脸:“你也很好啊,以前总觉得你在感情里太执着,现在看你能坦然告别过去,还能朝着自己的目标走,真为你开心。”
离开志愿者部时,沈明玥特意绕去了图书馆后的梧桐道。这里的梧桐叶比春天更密了,层层叠叠的绿遮满头顶,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光斑,和她第一次在这里告白时的光影很像,却没了当时的心跳加速,只剩一片温温的平静。
她停在曾经和陈烬和解的那棵梧桐下,指尖轻轻碰了碰粗糙的树皮——想起第一次告白时的紧张,第一次分手时的哽咽,最后一次交还发卡时的坦然,那些藏在梧桐叶里的青春片段,像被风拂过的书页,轻轻翻了过去。没有遗憾的涩味,只有“都曾努力过”的踏实。
“再见啦,我的青春。”她对着树干轻轻说,风卷着一片新叶落在她肩头,像是青春最后的回应。转身离开时,她把相册抱在怀里,脚步轻快——身后是走过的岁月,身前是亮着光的未来,这段有遗憾、有成长、有温暖的青春,已经足够完整了。第119章陈烬的“朋友圈与光”
九月的晨光裹着桂花香,落在救助站的铁门上,把“校园流浪动物救助站”的木质牌子晒得暖融融的。陈烬抱着小暖站在门口,浅灰色的衬衫领口敞着两颗扣子,风把衣摆吹得轻轻晃。小暖的爪子轻轻搭在他小臂上,毛乎乎的脑袋蹭着他的下巴,发出细微的呼噜声,像揣了个小马达。
他举着手机自拍,镜头里的自己笑得很舒展——嘴角弯起的弧度不再带着过去的腼腆,眼睛里盛着晨光,亮得像落了星子。照片背景里,救助站的窗户敞开着,能看到里面新搭的猫爬架,还有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指尖在屏幕上敲下配文:“向光走,就会遇见光。感谢曾经拉我一把的人,也感谢现在敢走向光的自己。”按下发送键时,小暖在他怀里蹭了蹭,他低头挠了挠猫下巴,笑容又深了几分。
此时的飞机上,沈明玥正靠着舷窗翻手机,屏幕突然弹出朋友圈提醒。看到陈烬的照片时,她忍不住笑了——照片里的他站在晨光里,抱着橘猫的姿态温柔,眼神里的坦然比阳光更耀眼。林屿凑过来,指尖轻轻点了点屏幕上的小暖:“这就是他领养的那只断腿橘猫吧?看起来被照顾得很好,他也很开心。”
沈明玥点点头,指尖在“点赞”按钮上轻轻一点,没有多余的评论,只有一份平静的祝福。“嗯,我们都会很开心的。”她说着,抬头看向舷窗外——飞机正穿过厚厚的云层,朝阳把云絮染成金粉色,穿过云层的瞬间,阳光突然涌进来,落在她的脸上,暖蜜色的皮肤被晒得泛着浅淡的光泽,像裹了层细碎的星光。
林屿帮她把遮光板调开些,笑着说:“英国的秋天也会有这么好的阳光,到时候我们去剑桥河边散步,看看你说的‘康河的柔波’。”沈明玥握住他的手,掌心传来温暖的力量,她看着窗外渐渐变小的城市轮廓,心里没有丝毫忐忑,只有对未来的期待。
飞机继续爬升,朝着更远的光飞去。陈烬在地面上抱着小暖走进救助站,准备帮新来的流浪猫检查身体;沈明玥在云端看着阳光,规划着抵达英国后的第一个目标。他们的世界不再有交集,却在同一片晨光里,朝着各自的“光”前行——一个在代码与猫爪印里守护温柔,一个在经济学与异国风光里追逐理想。
那些曾经的遗憾与试探,早已化作成长的养分;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感谢,都藏在“向光而行”的脚步里。原来最好的青春结局,不是非要并肩走到最后,而是你我都在各自的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并且敢朝着光,一直走下去。第120章结局:向光而行,各自圆满
英国的深秋带着清冽的风,却吹不散礼堂里的暖意。沈明玥站在演讲台上,米白色西装套裙衬得她暖蜜色的皮肤愈发透亮,手里握着“贫困地区经济扶持”的演讲稿,目光扫过台下满座的师生,没有了过去的局促,只有从容的坚定。
“我曾在调研中见过非洲村落的妇女,用手工编织撑起整个家庭的生计——经济扶持从来不是‘施舍’,而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拂过演讲稿边缘,笑着补充,“就像我曾因肤色自卑,后来才明白,这是阳光吻过的颜色,藏着温暖,也藏着不轻易认输的力量。”
话音落下时,台下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有人举着“说得好”的牌子,有人频频点头。林屿坐在第一排,手里的相机对准她,镜头里的沈明玥眼尾带着笑,侧脸在暖黄的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他按下快门,把这帧“发光的样子”存进相册,备注里写着“我的女孩,活成了自己期待的模样”。
同一时刻的国内,陈烬正坐在公司的会议室里,面前摊着“流浪动物救助系统”的运营报告:上线半年,帮助327只流浪动物匹配到领养人,覆盖12个城市的救助站,后台收到近千条领养人的感谢留言。总监推过来一份升职意向书:“陈烬,这个项目做得太好,运营部总监的位置给你留着,考虑下?”
陈烬却笑着摇了摇头,指尖点了点报告里“偏远地区救助站需求”那栏:“谢谢总监,但我想继续做公益项目——很多小地方的救助站还没完善系统,我想帮他们把‘找家通道’搭得更宽些。”他的语气温和却坚定,没有了过去的犹豫,只有对初心的执着。
周末的救助站里,陈烬牵着小暖的牵引绳(小暖的腿已经完全康复,跑起来像个毛茸茸的小球),正在教新来的志愿者用系统登记流浪猫信息。王浩穿着志愿者部的红马甲,手里拿着刚打印的宣传册,笑着走过来:“烬哥,现在部里的学弟学妹都以你为榜样,说‘要像烬哥一样,把喜欢的事做到有用’。”
陈烬揉了揉小暖的脑袋,看着它蹭着志愿者的手心,眼里满是温柔:“不是我厉害,是我们都在朝着‘能帮到别人’的方向走而已。”小暖突然叼起地上的猫玩具,跑到他脚边放下,像是在附和他的话,惹得周围的人都笑了。
偶尔的深夜,沈明玥会刷到陈烬的朋友圈:有时是小暖趴在键盘上睡觉的照片,配文“程序没写完,被监工了”;有时是救助站新到的奶猫,配文“又多了几个要找家的小家伙”。她总会轻轻点个赞,想起以前在校园里喂猫的日子,心里没有波澜,只有“真好”的坦然。
陈烬也会看到沈明玥的动态:剑桥河边的落叶,演讲后的合影,甚至是她和林屿一起做的英式早餐。他看着照片里她明亮的笑容,会想起她以前说“想做能帮到人的经济学”,如今她做到了,他在心里默默为她开心,然后继续调试手里的系统代码——他也要把“帮毛孩子找家”的事,做得更扎实些。
他们不再聊天,不再刻意联系,却在彼此的朋友圈里,见证着对方的成长。就像陈烬曾写过的“向光走,就会遇见光”:曾经,他们是彼此青春里的那束微光,沈明玥拉着陈烬走出自卑,陈烬让沈明玥学会坚持;后来,他们都活成了自己的光——沈明玥用经济学照亮贫困地区的希望,陈烬用代码搭建流浪动物的避风港。
这就是青春最好的结局:没有撕心裂肺的纠缠,没有念念不忘的遗憾,只有在时光里慢慢沉淀的成长,和带着温暖走向未来的笃定。风会吹过英国的礼堂,也会吹过国内的救助站,带着他们各自的故事,告诉世界:那些曾在青春里跌过的跤、受过的伤,最终都会变成照亮前路的光,让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闪闪发光,温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