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偶然性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政府、团体,还是个人,要做到临危不乱,坦然面对偶然性,就应该确立以下三种意识。
一是确立风险意识。贝克告诉我们:“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21]也就是说,人们不能从过去推论未来,仿佛过去没有发生过的风险或意外,未来也一定不会发生。问题倒是在于,未来并不受制于过去,也并不受制于人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必然性、决定论或确定性。未来是一个不可能完全被测知的黑箱,偶然性、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构成了它的本质。所以,只有当人们超越传统的必然性和决定论的观念,以足够丰富的想象力去设想未来的时候,他们的风险意识才可能被确立起来,并被实质性地启动。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中,没有这种自觉的风险意识,人们就会在他们遭遇到的各种偶然和意外面前惊慌失措。
二是确立学习意识。生活和实践一再启示我们,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个人遭际中的偶然、风险和意外,都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有其先兆。前面提到波浪把鱼带到沙滩上、木屋中突然出现许多蟑螂等,都是地震和海啸发生的先兆。只有确立认真的学习意识,努力掌握各种风险和意外发生的先兆,才有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弱化甚至避免风险和意外造成的损害。拉兹洛所说的“恐龙综合征”(恐龙由于神经系统反应迟钝,无法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意外做出迅速的反应)乃是恐龙缺乏学习能力的结果。如果人类听凭自己的学习意识衰弱下去,从而使其神经系统对各种意外缺乏敏锐的感知能力,人类也会患“恐龙综合征”。记得维纳曾经说过:“人类的强大仅仅是因为他们利用了生理构造所提供的天赋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22]所以,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种种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回应偶然、风险和意外的能力。
第三,确立全球伦理意识。既然全球化已经使风险成为全球性的,因此,面对各种偶然和意外,确立全球伦理意识也就变得十分必要了。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一方面,人类应该立足于全球的根本利益,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当种种危机、灾难和意外发生的时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应该表现出高尚的伦理意识。正如维纳所指出的:“坦率地说,我们是注定要灭亡的行星上遇难船只中的旅客。然而即使在行将沉没的船上,人类的尊严和人类的价值不一定消失,相反必须得到更多的重视。我们将走向深渊,但即使在临死的时刻我们也应该保持人类的尊严。”[23]
[1]本文原来的标题为“偶然性、风险社会与全球伦理意识”,是本人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所做的演讲,原载《文汇报》,2005-09-25。
[2]肖前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2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伊恩·哈金:《驯服偶然》,2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4]北大哲学系外哲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9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5]雅克·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3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帕斯卡尔:《思想录》,7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帕斯卡尔:《思想录》,8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休谟:《人类理解研究》,5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诺伯特·维纳:《维纳著作选》,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11]诺伯特·维纳:《维纳著作选》,4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12]雅克·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8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3]雅克·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8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4]雅克·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10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5]D。玻姆:《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与机遇》,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D。玻姆:《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与机遇》,3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4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8]伊利亚·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5页,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19]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20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0]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24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35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2]诺伯特·维纳:《维纳著作选》,4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23]诺伯特·维纳:《维纳著作选》,2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