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陷入全面崩溃的局面。然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能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重建并达到繁荣,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除了制度创新(如实行凯恩斯主义)外,更重要的或决定性的原因则是技术创新,因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
1956年在美国历史上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这一年美国的白领工人数首次超过了蓝领工人数。丹尼尔·贝尔认为,技术化的社会或社会的技术化“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与变革;这反过来又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结构”[23]。
技术化的社会并不是在某一方面被技术化了的社会,它是在各个层面都实现了技术化的社会。技术化的社会至少应达到如下指标:(1)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4)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的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5)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因此,技术化的社会就是强调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组织新技术、经济增长和社会阶层的一个中轴。技术化的社会也就是“知识社会”。
然而,丹尼尔·贝尔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一方面,贝尔对技术统治寄予无限的深情。“在后工业社会里,专门技术是取得权力的基本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出现的人们(或者集团中的杰出人物)是科学家。”[24]这就导致了两种“无声的革命”:一种是传统权力的衰落,这意味着,社会上层的富裕企业家阶级及其子孙后代不再构成一个统治阶级;另一种是经理阶层的兴起,统治权大部分掌握在技术—知识中坚集团手里。另一方面,“后工业社会是社会性质中不断增长和并非计划好的变化,是社会-经济组织发展逻辑的运行,是知识性质的变化。在某一点上,社会上的主要社会集团意识到基本的社会变革,并且不得不在政治上决定是否接受这一变动,是加速它、阻碍它、还是改变它的方向……因此,后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制度永远不可能完全是科技决定论的”[25]。
为什么后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制度永远不可能完全是科技决定论的呢?难道科技决定论竟应付不了“知识性质的变化”?或者将来会出现一种比现行的任何政治制度都更科学的而且又不是科学技术决定论的政治制度?或者科技决定论(或技术统治论)本身就存在着前提性的错误?
在唯科学主义或技术统治论看来,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持科学主义或技术决定论的思想倾向,但是有三个缺点:其一,对作为技术根源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持有虚无主义态度;其二,过分强调技术的价值标准特别是技术的社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科学技术本身的理性意义;其三,无视或忽视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传统对技术行为的反作用。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把科技进步等同于社会进步,并用科技进步取代社会进步。持这种方法论的多为发达国家的思想家如丹尼尔·贝尔、托夫勒、奈斯比特、罗斯托、加尔布雷思和布热津斯基等。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等国家奉行技术立国论获得巨大成功,技术统治论或技术决定论在发展中国家得以广泛流行。这种理论往往演化出强调技术引进,忽视技术消化特别是技术创新的技术政策。这种观念对现代技术专家和各国发展战略的制定者有深远影响,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极具**力,其政策的负面影响在发展中国家也最为严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的兴起又为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论获得了新的社会支持。
[1]参见维基百科:Stismisatermused,usuallypejoratively,torefertobeliefintheuniversalapplicabilityofthestificmethodandapproadthevieiristitutesthemostauthoritativeworldviewormostvaluablepartofhumaotheexofotherviewpoints。Ithasbeeheviewthatthecharacteristiductivemethodsofthenaturalscesaretheeualknoarticular,thattheyaloruekmanahetermfrequentlyimpliesaoreextremeexpressionsoflogiandhasbeenusedbysotistssuchasFriedrichHayek,philosophersofscesuchasKarlPopper,andphilosopherssuchasHilaryPuthedogmatieificmethodologyaionofallkoonlythatwhichismeasurable。Stismmayrefertosceapplied“ihetermstismapplyiejorativeseoiheimpreofsceorstificclaims。Thisusageappliesequallyiswheresotapply,suthetopicisperceivedtobebeyondthescopeofstifiquiry,andiswherethereisiempiricetojustifyastifi。Itinexcessivedefereoclaimsmadebystistsoranuncritiesstoayresultdescribedasstifithiscase,thetermisaterargumeostificauthority。Toreferto“thebeliefthatthemethodsofnaturalsce,orthecategoriesandthingsreizedinnaturalstheosinanyphilosophicalorotherinquiry”,orthat“sdonlysce,describestheworldasitisinitself,iofperspective”withaitaionofthepsyensiohetermisalsousedtohighlightthepossibledangersoflapsestowardsexcessivereduinallfieldsofhumanknowledge。FistsiionofMaxWeber,suchasJürgeheceptofstismrelatessignifitlytothephilosophyofpositivism,butalsototheculturalrationalizationofthemoder。与科学主义并用的另一个词儿是技术统治论“Teocracy”,这个词儿是由Teo-这个前缀和-cracy这一后缀所构成。Teo-源于希腊语,原为“艺术”“技艺”之意,现为“技术”之意;-cracy较为复杂,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相互关联的语义:(1)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或权力及其存在的合法性;(2)优先权或权威性的存在;(3)一种国家体制或政府管理体制;(4)某一社会集团对社会的统治或控制等。根据-cracy的几种语义,Teocracy有如下几种意义:(1)认为技术在社会中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2)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其他力量相比,技术是最重要的力量,因而应该获得优先发展权或对其他力量的先决权;(3)一种以技术为原则调配工业及经济资源并管理全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4)在高度发达的“工艺社会”里,由技术专家治理社会。Teocracy的四种语义并不是并列的,它的基本语义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先决作用;社会应给予技术以优先发展权。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Teocracy是一种追求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技术化的学说。至于社会是否由专家管理或技术统治,只是Teocracy的次要语义,并不表征Teocracy的本质特征,也不是区别Teocraocracy的最高判据。
[2]参见安维复:《技术统治论:从空想到科学的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9期。
[3]〔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151页。
[4]参见〔苏〕Э·B·杰缅丘诺克:《当代美国的技术统治论思潮》,赵国琦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44页。
[5]参见安维复:《技术统治论:从空想到科学的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9期。
[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214~215页。
[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288页。
[8]〔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黄克剑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第120页。
[9]〔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214~215页。
[10]〔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279页。
[11]〔美〕培根:《新大西岛》,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28页。
[12]〔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一卷,王燕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235~236页。
[13]〔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一卷,王燕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288~289页。
[14]〔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二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21页。
[15]孔德的“神学阶段”也包括三个环节:图腾崇拜(Fetishism)阶段,多神论(Polytheism)阶段和一神论(Monotheism)阶段。
[16]参见〔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200页。
[17]参见〔英〕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209~210页。
[18]Rudolfap:Meaniy,Chicago:TheUyofChicagoPress,1956:32。
[19]〔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44页。
[20]ThorsteiheEhePriceSystem,NewBrunswisaBooks,1983:66。
[21]ThorsteiheEhePriceSystem,NewBrunswisaBooks,1983:65。
[22]ThorsteiheEhePriceSystem,NewBrunswisaBooks,1983:129。
[23]〔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26页。
[24]〔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397页。
[25]〔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532~5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