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分析下来我还没有丑到需要整容,可以通过化妆解决。
好了,其实我刚才说得很省略,毕竟为了娱乐嘛。建议大家完整地去看这本《麦肯锡图表工作法》。大家放心,我让出版社寄了样品给我,闻闻这味儿,是正版的味道。
这两个短视频文案,最后拍摄出来的时长差不多,都是45秒左右,而且知识点的操作难度差不多。看完之后,你觉得哪个文案拍出来的视频比较火?
我来告诉你吧,是A文案。
A文案拍出来的视频有40多万赞,我通过这个视频在一周内涨了20多万粉丝,是不是觉得很夸张?为什么能涨这么多粉丝?另一个视频是不是也涨粉不少呢?恰恰相反,B文案拍出来的视频,勉强上了1000个赞,别说涨粉了,没掉粉都不错了。为什么这两者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让我们分别看看两篇文案的开头。
A:“为什么有人用2小时读完一本书,你却一句话要读好几遍才能看懂,看完还记不住。宝贝,你运气绝了,刷到了我。接下来我要分享的训练方法,能帮你快速得到一目十行的能力。哦,家长们麻烦直接收藏这个视频……”
A文案提出问题,营造场景,指出困境—明示好处,让读者产生对知识点的期待—明暗示点赞关注。
B:麦肯锡图表工作法,话不多说,简单举例让大家理解这个方法。我将用它科学地分析我丑在哪儿,整容要整哪儿。
B文案开门见山,直接提出知识点—抛出例子。
发现这两者的差别了吗?写知识生态的文案,不管你的知识点有多厉害,文案开头也得让读者先意识到你的知识点厉害在哪儿,能带给他们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有让读者对你接下来的知识点产生期待,他才有可能看下去,不然他为什么要花时间去看一个对自己完全没有帮助的知识点?
假如你是个文科生,有人跟你说:“来,你先别看电视了,听我来跟你聊聊量子力学。”你心里会怎么想?你肯定会直接说:“神经病啊,还想耽误我愉快地玩耍,滚一边儿去。”
但是如果那个人跟你说:“快别看电视了,这种穿越剧光看有什么意思,我给你讲个特别牛的知识点,你学会了说不定还能像女主角一样穿越,跑到古代混个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后当当。”这时候你想听吗?
刚才我们的举例虽然显得很无厘头,但我把知识生态的行文逻辑运用得很准确。你看,我抓住了用户感兴趣的点,结合这个点举例明示学习它能给大家带来的好处,让用户对我后续内容产生期待。
有了这份期待,即使我后续讲得再枯燥,大家也有了更多听下去的动力。
A、B两篇文案在真正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其实用的方式差别不大,就是我在本书提到的表达方法,运用时间顺序和一些逻辑顺序词来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理解他们的学习思路,这也属于知识生态里的行文逻辑的一部分。毕竟读者看你的文案,是希望你把知识简单化,而不是混乱化。
再看A文案的最后一段:
这个方法最开始是用来训练宇航员和飞行员的,别看简单,如果你每天花5分钟,不出一个月就能发现效果显著。
好了,我是阿鱼,一个爱思考的年轻人,收藏我比收藏视频有用啊!朋友。
再次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加深读者脑中的印象—暗示操作简单—强调学习之后带来的变化—明、暗示点赞关注。
B文案的最后一段:
好了,其实我刚才说得很省略,毕竟为了娱乐嘛。建议大家完整地去看这本《麦肯锡图表工作法》。大家放心,我让出版社寄了样品给我,闻闻这味儿,是正版的味道。
暗示这个文案看了用处不大(说自己讲得很省略,约等于没什么用)—加大了操作难度(还得再去看书)—卖书(背离了读者对内容的期待)。
分析了这两篇文案之后,你是不是能理解它们为什么在数据上有如此大的差别了?你搞清楚知识生态的行文逻辑了吗?
开头必做两件事:
①提出问题,营造场景,指出困境。
②明示好处,让读者产生对知识点的期待。
中间注意两件事:
①逻辑。
②顺序。
目的是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帮他们厘清思路。
结尾强调三个点:
①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加深读者脑中的印象。
②暗示操作简单。
③强调学习之后带来的变化。
3。情绪生态
所谓的情绪生态文案,无非就是指那些能够唤起你的情绪,让你产生共鸣的文案。比如,我们常常看见的那些心灵鸡汤,就属于情绪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