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去掰碎一个句子。
原句:沈阳的天太冷了,雪下得特别大,都把我冻感冒了。
掰碎后:沈阳下大雪了,特别冷,都把我冻感冒了。
原句:我实在不知道一个人能狠心到什么地步才会这样对待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
掰碎后:一个孩子,手无缚鸡之力,却被人这样对待,那个人要狠心到什么地步?我实在是不知道。
上面的例子,尤其是第二个,我掰碎得过分了。
但你看把句子掰碎后会显得更直白、更简单,虽然文学性更弱了,却更容易理解,可读性更强了。我们若想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展,1秒能读懂的句子和5秒能读懂的句子,传递的是同一个意思,哪个句子更容易传播?所以,如果想写出传播率高的文案,就别总想着崭露才华。简单易懂才是高传播率的大前提。
无法言说的心情可以试试蒙太奇。
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先说好,你可别笑话我。
我暗恋过一个男孩子很多年,而且结局不太好,导致我最后都没了他的联系方式还耿耿于怀。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坐在一个海边的咖啡厅喝咖啡,莫名其妙的,我就对那段感情释然了。
我该如何表达我当时的心情呢?反正我是一个合适的词也找不到,所以我写下这样一段看起来毫无逻辑的话,但我相信,你看完这段话就能够感受到我当时的心情。
北方的冷风吹散了南方的炊烟,临街的小孩拖走了遥远的笑脸,破旧的单车带走了最新的低喃,我坐在有海风的咖啡店,搅拌我们不懂珍惜的昨天。
这段话看上去是不是毫无逻辑,莫名其妙?但你似乎又能够感受到我当时的心情?只要你能够感受到,那么我写这段文字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个方法就是一种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是的,蒙太奇并非电影的专利,文学上的蒙太奇可发挥的空间更大,想象空间更充足。
所以下次,如果你想表达无法准确用词语描述的心情,试试把多个毫不相关的意象组合起来。不要问我要组合哪些意象,到时候会有很多事物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只要用最舒适的方式串起来即可。
第六步:检查删减。
返回去检查,把文章重读一遍,修改细小的逻辑漏洞和措辞,同时一定要学会删除,先看看你的标题,再看看是不是写的每一段话都在为自己的核心思想服务。
如果不是,请一律删除。
千万别觉得自己写的东西特别完美。相信我,你在检查时一定会有想改的地方,即使你写的时候一气呵成,再返回去读时,你仍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太好。
但是,当你习惯把一堆不那么好的内容雕琢成艺术品的时候,你就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文案创作者了。
第六步可以无限次循环,这个循环的过程就是你雕琢文案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累、很烦,你肯定会质疑自己,但答应我,坚持下去。
下面我简单地举一个例子,让你明白一个文案里的哪些东西该删,哪些东西不该删。在这里我先示范一下修饰性词语的删除方式,其他的大同小异,大家可以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海鸥是灰蓝色的,颜色和马格里的阴天一样。我走到那只海鸥的身边,它惊慌地飞走了。看着它离开的飞行线,我觉得甚是无趣,缓慢地转身走向身后的露天咖啡厅,点了一杯味道醇厚的猫屎咖啡,心里想着,此时他应该已经看到我留在桌上的那封告别信了。
来,请你告诉我,你觉得这段话里有哪些修饰词多余了?
第一步:重点查看形容词和副词。在这一步要做的,就是找出所有的修饰性词语,可以看到,这段话里的修饰性词语有:灰蓝色、惊慌地、缓慢地、露天、味道醇厚的。
第二步:删除多余的词汇。既然已经找出修饰性词语了,是不是都要删除呢?肯定不是。我们要判断哪些词该删,哪些词不该删,给大家三个删除标准:增加场景感的词,不删。
刻画情绪的词,不删。
暗示主人公处境的词,不删。
好,现在让我们回头看一下那些被我们挑选出来的词语。
灰蓝色:不删,因为它渲染了主人公的情绪。
惊慌地:删,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人走过去,海鸥被吓得飞走,这是顺理成章而且显而易见的事情,没有必要特意花费笔墨告知读者。
缓慢地:删,主人公转身,转得快不快在这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有转身这个动作。
露天:不删,这个词增加了场景感。
味道醇厚的:删,咖啡好不好喝在这里根本不重要,事实上主人公喝不喝咖啡在这里都不影响我们想要传递的核心思想。
那么,现在请你删除这些该删除的词语后,再返回去看看,是不是好一点儿了?
海鸥是灰蓝色的,颜色和马格里的阴天一样。我走到那只海鸥的身边,它飞走了。看着它离开的飞行线,我觉得甚是无趣,转身走向身后的露天咖啡厅,点了一杯猫屎咖啡,心里想着,此时他应该已经看到我留在桌上的那封告别信了。
这是删除修饰词的方法,其他的诸如删句子、删段落、删情节,也是一样的判断方法,就是看你写下的东西对你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有没有推进作用。如果没用,即使你这句话写得再好也别犹豫,删掉它。
最后送你一句我喜欢的话:“悄悄努力哦!一件事情在你成功之前,都不要和别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