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渐息,共生园迎来新的黎明。六月十五日,缅甸海外课堂正式开学。开幕式上,山果通过卫星连线,戴上“回声二号”手套,向全世界发出第一课主题:“我们的声音,也许很小,但从不卑微。”
与此同时,京西特教研究院破土动工。奠基碑上刻着林铮亲手写下的铭文:“此处不建高楼,只筑灵魂归途。”他的儿子被破格录取为首批实验学员,入园第一天,这个三岁的小男孩第一次主动扑进父亲怀里,用含糊不清的发音喊出了人生第一个词:“ba……ba……”
夏至那天,小满收到一封来自南极科考站的邮件。一名中国科研员写道:“我们在这里守望极昼,也看到了你们的直播。我的队友中有位聋哑工程师,他看完节目后哭了很久。他说,原来地球另一端有人正替他听着世界的声音。我们想申请设立第25号共生课堂??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也要让他知道,人类文明的光芒,从不曾遗忘任何角落。”
她把这封信打印出来,贴在日记本最后一页。窗外,槐树新叶舒展,蝉鸣初起。山果跑进来扑进她怀里,举着画纸兴奋地比划:“妈妈你看!我画了未来的共生园!有会飞的房子、能唱歌的河、还有通向月亮的梯子!”
小满笑着点头,在画纸空白处添了一行小字:“这里住着不怕黑的人。”
夜深人静,她再次提笔写下日记: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坚持?
>
>因为我知道,每一个被放弃的孩子眼里,
>都藏着未曾绽放的银河。
>
>而我们所做的,
>不过是蹲下来,牵起他们的手,
>然后轻声说:
>
>“别怕,我陪你一起黑。”
>
>如今这束光已越过山海,
>照进监狱里的悔悟者眼中,
>点燃战地护士胸前的徽章,
>唤醒沉睡三十年的乡村祠堂。
>
>它不再属于某一个人,
>而是变成了千万人心中的火种。
>
>所以,继续吧。
>继续跋涉,继续呐喊,继续相信。
>
>即使风雨再狂,
>只要还有人在黑暗中摸索着手语,
>我们就必须做那道不肯熄灭的光。
月光静静流淌,照见庭院中新栽的梧桐树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根须已悄然扎入土壤,向着更深更暖的地方延伸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