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在他脑海中化作无数闪烁的光点,逐渐拼凑出波粒二象性的轮廓。
百年前那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之争仿佛在眼前重现。
爱因斯坦坚信上帝不掷骰子,用光子说捍卫光的粒子性。
玻尔却以互补原理为盾。
主张波动性与粒子性本就共存于微观世界。
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索尔维会议论战。
至今仍在物理学史上激荡着回响。
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时。
恐怕也未曾想到。
这个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而生的假说。
竟会成为颠覆经典物理大厦的起点。
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时。
连他的导师朗之万都将论文当作有趣的哲学思考。
直到电子衍射实验成功,波粒二象性才真正从理论构想走向实验验证。
“就像光在光电效应中表现为粒子,在双缝干涉中又展现出波动特性。”
“电子也是如此,既可以像子弹般撞击屏幕留下离散落点,又能像水波般产生干涉条纹。但两种特性为何会在不同观测条件下交替显现?”
沈骁感慨道。
“双缝实验包含了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它包含了唯一的奥秘。”
他想起费曼那句著名论断。
这场科学史上的观念革命,至今仍留有未解之谜。
薛定谔方程能精准描述波函数演化,却无法解释观测瞬间的坍缩机制。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划定了微观世界的认知边界,却无法弥合经典与量子的鸿沟。
沈骁明白无论是爱因斯坦的局域实在论。
还是玻尔的量子整体性。
都像盲人摸象般触及了真理的某个侧面。
“即便我们用单光子源逐个发射光量子,只要不观测,它们依然会在屏幕上累积出干涉图案。”
“这就像宇宙自带的默认设置,在未被扰动时,万物都遵循波动规律运行。”
“但一旦我们试图追踪光子的轨迹,它就会以粒子的形态坍缩。”
“这就像宇宙在玩一场精密的平衡游戏。”
“当我们放下观测的执念,它便展现出波动的连续之美。”
“一旦我们介入,它又立即切换到粒子的离散模式。”
楚衍笑着说道。
即便在光子通过双缝后再决定是否观测,结果依然遵循波粒二象性的规则。
“问题在于观测的本质。”
沈骁沉思片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