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微黄的烛光摇曳,两人相接的影子被拉得老长。
nbsp;nbsp;nbsp;nbsp;又一日下午,天气炎热沈家饭桌支到了堂屋,屋子两侧还各放着一个冰盆,秦宁正在给沈新做衣服。
nbsp;nbsp;nbsp;nbsp;三毛跑进来,气喘吁吁,他二话不说弯腰抱住了秦宁的大腿,嘴里大叫道:“哥哥,救命啊。”
nbsp;nbsp;nbsp;nbsp;秦宁见三毛脸上带血的划痕,手上的青紫,面色凝重:“私塾里有人欺负你了?”
nbsp;nbsp;nbsp;nbsp;“嗯嗯。”三毛使劲点了点头,又苦着一张脸说:“我完了,我闯祸了。”
nbsp;nbsp;nbsp;nbsp;冯大青和二毛紧随其后,迈进了堂屋。
nbsp;nbsp;nbsp;nbsp;秦宁面色一沉,问:“到底怎么回事?”
nbsp;nbsp;nbsp;nbsp;冯大青立在一边当门神。
nbsp;nbsp;nbsp;nbsp;上了私塾后,二毛已经把头发束了起来,他带着灰白色的书生帽,一副板板正正的小读书人的模样,二毛抬起白净的小脸说:“他和吴丰饪在课堂上打起来了。”
nbsp;nbsp;nbsp;nbsp;“吴丰饪私下里说我们是乡下来的小乞丐,说他成绩倒数,连四书五经都背不下来,课上还拿纸团丢三毛。”
nbsp;nbsp;nbsp;nbsp;顿了顿,二毛继续说:“三弟怒了,便当着夫子的面和吴丰饪撕打了起来。”
nbsp;nbsp;nbsp;nbsp;三毛瞧着秦宁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补充道:“夫子要大哥明天晚上去一趟。”
nbsp;nbsp;nbsp;nbsp;说完,他又抱住秦宁的大腿,“哥哥,万一…我是说,万一…大哥晚上回来要揍我的话,你一定要帮我好好说说情。”
nbsp;nbsp;nbsp;nbsp;“不会。”秦宁心中的怒气突然消散,有些哭笑不得,“你大哥何时打过你?何况这件事还另有缘由。”
nbsp;nbsp;nbsp;nbsp;三毛头摇成拨浪鼓,秦宁轻叹一口气,答应了下来。
nbsp;nbsp;nbsp;nbsp;晚间吃饭。
nbsp;nbsp;nbsp;nbsp;秦宁收到三毛的眼色,给沈新夹了一筷子排骨,“相公,季夫子说让你明天晚上去一趟,他要和你谈谈三毛的事情。”
nbsp;nbsp;nbsp;nbsp;“怎么了?”沈新偏头问。
nbsp;nbsp;nbsp;nbsp;“吴丰饪私下里侮辱二毛和三毛,还在课上拿纸团丢三毛,三毛一个没忍住,和他打了起来,夫子见两人扰乱课堂,便一并叫了家长。”秦宁说。
nbsp;nbsp;nbsp;nbsp;三毛正埋头苦吃,他生怕被罚,吃了这顿,下顿还不知道在哪里,他得养足精神。
nbsp;nbsp;nbsp;nbsp;生平第一次被叫家长,还挺新奇,沈新挑了挑眉,“先吃饭吧,一会儿细说。”
nbsp;nbsp;nbsp;nbsp;二毛心里轻呼一口气,这关算是过了,桌上的气氛也肉眼可见放松了不少。
nbsp;nbsp;nbsp;nbsp;沈新下了学院便匆匆赶到了季家私塾,落日最后一抹余晖刚好沉落于天际之外。
nbsp;nbsp;nbsp;nbsp;调解完两个孩子打架的事情,沈新让二毛和三毛去了院外,他要和季夫子单独说话了解一些情况。
nbsp;nbsp;nbsp;nbsp;“沈秀才,沈瑾和沈瑜虽说是双胞胎,但二人性子实在南辕北辙,沈瑾踏实沉稳,人又好学,沈瑜则全然不同。”
nbsp;nbsp;nbsp;nbsp;“他上课走神,开小差是常态,脾气也急,和同学间争长短,论是非,实在不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
nbsp;nbsp;nbsp;nbsp;“敢问夫子,何为读书的好苗子?”沈新沉声问。
nbsp;nbsp;nbsp;nbsp;第102章
nbsp;nbsp;nbsp;nbsp;似乎是听出了沈新不高兴的语气,季夫子轻叹一口气,“以你为例,若非天赋超群,又怎会年纪轻轻便在科考中脱颖而出,蟾宫折桂。”
nbsp;nbsp;nbsp;nbsp;“若我们明知道一个孩子没有读书天分,却还让他在私塾里晃荡浪费时间,岂不是误人子弟?若是让他去学一个能养活的手艺不是更好?”
nbsp;nbsp;nbsp;nbsp;季夫子面色略显苦涩,“你读书不过十载就已经中了秀才,自然不知道天赋于读书人而言有多么重要,普通人读文章,三遍也觉不出什么名头,而有天赋者,读写文章如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自是天壤之别。”
nbsp;nbsp;nbsp;nbsp;“而我,自开蒙以后,日日夜夜挑灯苦读,花了二十五载才堪堪考中秀才。”
nbsp;nbsp;nbsp;nbsp;沈新沉默了一瞬,才说:“诚然每个人的天赋各不相同,但读书这件事,不该以天赋计。”
nbsp;nbsp;nbsp;nbsp;“读书不该只是为了科考,读书可明理懂是非,可开阔眼界。可辩是非。古人的大智慧凝结成一本本书流传下来,不值得读一读吗?”
nbsp;nbsp;nbsp;nbsp;“普通人更应该读书,更可以从历史的长流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nbsp;nbsp;nbsp;nbsp;季夫子久久不语,而后长叹一口气,“沈秀才说的对,我远不如也。”
nbsp;nbsp;nbsp;nbsp;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沈新才带着二毛和三毛离开,小巷狭长,红火的夕阳洒在青绿的墙面上染上余热。
nbsp;nbsp;nbsp;nbsp;“阿宁。”
nbsp;nbsp;nbsp;nbsp;“相公。”
nbsp;nbsp;nbsp;nbsp;“嗷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