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以上这六个时期,彼此之间其实有规律可言,即分裂与统一之交替排列。先秦是分裂的,秦汉是统一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分裂的,隋唐又是统一的,五代辽宋夏金是分裂的,元明清又是统一的。正应了《三国演义》开篇之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当人们遥望浩瀚星河,回首千年中华,可能会产生穿越回去的冲动。那么,穿越回哪个朝代会更幸福呢?

无论在哪个朝代,王侯将相永远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特权阶层。普通民众则有时欢喜有时愁。我们都是普通百姓,不必替特权阶层瞎操心,只需要考虑我们自己的幸福感。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点:社会稳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明水准与文化繁荣程度。

最不幸的朝代,连人的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秦、三国两晋南北朝与五代中的大部分就属这样的朝代。战争连年,老百姓没有安稳的日子过。今天被征兵,明天就可能战死沙场,活命都是难题。我们读三国,感觉那个时代英雄辈出,却较少想到在其背后是政治上的大混乱。并非时势造英雄,而是乱世造英雄。仔细想想,如果是和平安定的时代,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哪里需要英雄挺身而出呢?越是乱世,越是出英雄——也并非都是英雄,大部分乃是枭雄。混乱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老百姓可支配的钱财物资因战争被国家竭泽而渔。《汉书》记载秦朝“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所谓“泰半之赋”就是指国家要征收走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即使你没死于战场,也不过是国家收税时待割的“韭菜”而已。这些时代更谈不上政治文明,靠的都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白骨之下出顺从。然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文化上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主要源于朝廷对国家管控能力的下降。

比上述几个混乱时代稍好一点的是元明清,君主专制社会的巅峰时代。文化上很压抑,但社会稳定,经济也能发展,老百姓虽不自由,但至少活下去没多大问题。有的朋友会认为元朝有四等人制度,清朝又是满族人统治,明朝会比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好不少。其实真没有好多少,少数民族政权尽管有民族不平等政策,但这种不平等在基层社会的体现并没有那么明显。换句话说,作为普通人的老百姓,永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被权贵阶层奴役的命。元明清三朝的区别,仅在于权贵的民族属性不同。同样都是奴仆,换个主子难道就幸福了吗?

汉朝与隋唐是比较幸福的时代,中华文明开放而自信,八方来贺,万国来朝,奠定了中华文化圈的基础。这几个朝代的经济也相当富庶,特别是隋唐的盛世时期。杜甫回忆中的开元盛世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时代。注意,杜甫说的是政府和老百姓都很富,并不像康乾盛世,政府很富有,老百姓却吃不饱饭。然而,如果你要穿越回汉朝的武帝时代则需要慎重,那可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代。不要期待自己上了战场就会成为拓土开疆的万户侯,“白骨乱蓬蒿”的下场可能性更大。

最幸福的时代要属宋朝,少有的重商主义王朝,民殷国富。宋朝统治者还颇具人情味,赵宋朝廷立下祖训不杀文人士大夫,很讲政治文明。另外,宋朝城市发达,有夜市。要知道在唐朝之前,晚上是不能随便出门上街的。宋朝还有娱乐场所“瓦子”,生活舒适得很。史学家陈寅恪就讲过华夏文明“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果真的能穿越回去,王老师一定穿越回宋朝。

生活篇:古人没厕纸,怎么上厕所

02古代的厕所长什么样子

有人统计过,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上厕所6~8次,算下来一年就有2500次。按照平均每次两分钟计算,人的一生中,大约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的。与我们一路相伴的厕所,在古代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上古时代,厕所很简陋,就是露天挖一个大坑,人在坑边上如厕。后来,人们在粪坑上面搭建了小屋,估计是怕露天风大把人吹进粪坑。那时候上厕所的确是一件危险的事,如果不小心掉进坑里,不摔死也会被淹死。你别笑,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事:春秋时的晋景公,就是如厕时掉进粪坑淹死的。《左传·成公十年》就记载过晋景公“如厕,陷而卒”,但也有人分析他是上厕所时突发疾病才掉进粪坑死的。晋景公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厕所殉职的君主,估计也是唯一的。

△西汉红陶厕所(内蒙古博物馆收藏)

到了汉朝,厕所一般设在宅院的后方,搭建在高处,下面连通猪圈,人排泄出来的粪便可以直接掉进猪圈给猪吃,这种厕所叫作“圂”(hùn)或“圂厕”。圂厕的好处有三个。首先,把厕所和猪圈两个污秽处结合在一起,减少了污染源,并将人畜粪合一,方便清理利用。怎么利用?用来做肥料。在没有化肥的古代,人畜粪便是最好的农业肥料。其次,将人粪作为猪的辅助食料,有利于资源再利用。另外,将厕所设在猪圈上方,结构立体,占地面积小,从而达到了节约空间的目的。这种圂厕至今还流行于陕南、四川等部分地区。但圂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猪食用人类粪便可能会引发寄生虫病。

古代还流行一种便携式的如厕器具,因其形状似老虎,所以叫作虎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夜壶。至于为何以虎为器形,说法比较多。有的认为这是古人表示对老虎的厌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和汉朝名将李广有关——据《西京杂记》记载,李广打猎射死一只老虎,便“铸铜像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也”。但现存最早的虎子是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这说明虎子的出现远在李广之前。

△东汉越窑褐釉虎子(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虎子极大方便了古人如厕,这说明古人也很懒,晚上也不愿意到屋外面上厕所。不光男人可以用虎子,古代也有女用虎子,这种虎子口部偏大,口部上方还有一个盘子形状的外延,防止尿到外面。

到了唐朝,由于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而古人讲究避尊者讳,怎么能把开国皇帝爷爷的名字用在如厕的器具上呢?于是,“虎子”就改名为“马子”。古人对马子的要求也随之变高,不光要能用来装尿,还要能装粪便,所以马子的形制也加大了,变成了桶形,“马桶”因而诞生。

马桶一经发明,广受城市居民喜爱,以其占地小、味道轻、方便清理等优点成为城市居民居家必备之物。古人也讲究环保,马桶装满了,是不可以随处倾倒的,必须由专门的人来收。这种城市里专门收集运输粪便的职业,在唐宋时叫作“倾脚工”。他们挨家挨户收集粪便,并将其运送到城市周边的农村贩卖,获利颇丰。唐朝有个叫罗会的人以收粪为业,竟然成为富豪。《朝野佥载》载:“(罗)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由此看来,掏粪工在唐朝还是个高薪职业。

到了南宋,粪便收集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还有人还为了争夺收粪市场而进行诉讼。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从事粪便清运职业的人被称为“粪夫”。他们将收集到的粪便运到郊外的“粪厂”,粪厂会将粪便晾晒成肥料卖给农民来获利。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居民,产生的粪便是不一样的,其价值也不同。比如富人区吃得好,粪便质量高,肥力足,能卖上好价钱。因此,粪夫们经常为了争夺“高端市场”而发生争斗。到了清朝初年,粪夫们商议划定了专属工作区域,并签字画押,不得越界收粪。这种固定的收粪区域和收粪路线,被称为“粪道”,这是一种特殊的“特许经营权”,还可以转让买卖。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上海的粪夫绰号“倒老爷”。

直到近代普及抽水马桶后,粪夫的职业才慢慢消失。厕所的进步,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一部厕所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03古人上厕所用什么

上一篇讲了古代的厕所什么样,这一篇继续聊重口味的话题,讲讲古人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屁屁。

先放眼海外,看看其他古文明的人们用什么擦屁股。据说罗马帝国时就已经有了公厕,公厕内的擦屁屁材料是海绵。古罗马人将海绵绑在棍子的一端,沾湿后用来擦屁股。擦完后,将棍子插入一个专门的水槽中浸泡海绵,水槽里盛有高浓度的盐水。盐水洗屁屁,有消毒杀菌的功效,倒也挺科学。只是大家共用一块海绵,不知会不会有交叉传染疾病的危险。

△古代罗马人的厕所(想象图)

我们再将视角转回国内。今天人们上完厕所都用纸巾擦屁股,可造纸术是汉代才改进并推广的。即使是汉朝以后,中原文明也比较爱惜纸,认为那是文化用品,有了纸后很长时间里也没舍得用来擦屁股。直到元朝,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人们才开始普遍用纸擦屁股。可那时候的纸张想必没有今天的纸巾这般柔软,所以使用前得反复揉搓软化。说到这儿,王老师想起了电视剧《我爱我家》中的“金刚砂”牌手纸,老傅同志每次使用前,都得至少做10分钟的软化处理。元朝时也如此,据《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婆婆上厕所擦屁股之前,她都会用自己的脸试试卫生纸的柔软度,柔软度够了才给婆婆用。明清两朝也继续使用纸张来擦屁股。小说《红楼梦》里,刘姥姥在大观园上厕所之前就找丫环要了纸。

那元朝之前古人用什么擦屁屁呢?答案是“厕筹”,又叫“搅屎棍”。这是一种二十多厘米长的条形木片或竹片,古人如厕后就用这个东西解决,具体使用方法,可能和“用木勺吃冰激凌”的操作差不多。中国人用厕筹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时代。有学者考证,厕筹应该是东汉时随着佛教戒律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后来又传到了日本。古代日本也用厕筹,近年来还有出土文物。

厕筹出现之前,古人用啥呢?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毕竟古人对这种事情也羞于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合理猜测。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贫穷的农村,人们上厕所还有的用树叶、秸秆、卵石,甚至土块。对比一下,汉朝以前的人上厕所可能就用这些。估计那时候人们得痔疮的概率一定很高。

我们今天上厕所使用的卫生纸,出现至今也就一百年的时间。其发明的过程还很戏剧化。据说在20世纪初,美国史古脱纸业公司购进一大批纸,可由于运送过程的疏忽,纸面因潮湿而产生皱褶无法使用。老板史古脱脑洞大开,在卷纸上打上一排一排的小洞,便于撕成小张纸片,然后卖给火车站、饭店、学校等地方,作为如厕用纸。史古脱将这种纸命名为“桑尼”卫生纸巾,因其柔软且好撕,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很快就风靡美国,尔后又走向世界。

这种卫生纸不久也传到了中国,成为当时的奢侈品,一般人是用不起的。这里还有个由卫生纸引发的小故事。1948年9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在与解放军作战失利后装扮成小商人逃遁到寿光县一个村庄,在一个桥下解手时,他习惯性地使用了美国进口的高级卫生纸。当时在中国很多地区,人们上完厕所后还是就地取材,用树叶、秸秆、土块啥的,所以这雪白的卫生纸引起了当地“朝阳群众”们的警惕,随即向解放军报告了这一情况。解放军“顺纸摸瓜”,最终擒获王耀武。堂堂国民党高级将领最终栽在了擦屁股用的小小卫生纸上,令人不得不感叹这无常的人生。

04古代女子那几天怎么办

这一篇我们聊聊古人来“大姨妈”的时候用啥。这里的“大姨妈”指的是女性的月经,原谅我身为一名男老师,对“月经”一词不敢随意使用,姑且用“大姨妈”一词代替。

古人将“大姨妈”称为“月事”,一个月来一次的事,无比自然而和谐的名字。由于生理知识的匮乏,古人对带来了“血光之灾”的“大姨妈”一直存在偏见。在原始社会,女子来“大姨妈”的时候,会被隔离在部落之外居住,怕给部落带来晦气。明朝时,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里警告男性同胞们,“大姨妈”会损伤阳气,告诫君子远离。

古人来“大姨妈”了,也会使用类似今天卫生巾的女性用品,这就是“月事布”。月事布也叫月事带,由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上封建礼教观念的影响,月事布这种“黑科技”的东西都是独门秘传,没有公开制造和售卖,其制作方法都是母女相传。

尽管每一家的月事带有每一家的特色,但基本构造大同小异:用干净的布做成10厘米宽的长条形状,有的中部两侧加宽,类似今天卫生巾的防侧漏护翼。月事布两头各有一条细长的绳子,用于将月事布系在身上。月事布的正中间通常会有一个小口袋,里面填充草木灰。草木灰是植物燃烧后的灰烬,有吸水、祛湿、杀菌的作用。月事布用完一次,就将里面的草木灰换掉,并用清水洗净然后晾干,以备下次再用。讲究一点的人家,洗月事布的时候还会在水里加些明矾,同样起杀菌消毒的作用。也有的贵族家庭用棉花或纸张代替草木灰,但吸水(确切地说是吸血)效果不佳,还是草木灰更物美价廉。

古代女性在使用、清洁、存放月事布时极端隐秘小心,甚至结婚十几年的夫君有的都不知道月事布为何物。对于经期,女性也常用隐晦的暗号来暗示丈夫,例如“面点朱砂”“戴戒指”等方法。唐代诗人王建还写过一首“大姨妈”题材的诗,描绘的对象是宫女:“御池水色春来好,处处分流白玉渠。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

到了近代,卫生巾开始从西方传入我国。1920年,美国的金佰利克拉克公司用纤维棉和细薄纱批量生产出最早的卫生巾。卫生巾广告最晚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就已经在我国出现,据此可以推算卫生巾传入我国也应该在这前后。胡适创办的《知识》杂志当时还刊登过一篇名为《女子例假布之研讨》的文章,大力提倡女子购买使用西药房出售的“上等经布”。这种卫生巾包装成盒,一盒12只,用后可洗可弃,被胡适赞誉“实为经布中最好者”。卫生纸、卫生巾,都是在民国时期传入我国的,由此也可以窥见我国近代西化之程度。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物资的匮乏,卫生巾并没有在我国继续普及。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广大女性还是将卫生纸折叠成长条状代替卫生巾使用。卫生巾在我国普及,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

“大姨妈”的话题咱们就讲到这儿。万一穿越回了古代,又赶上“大姨妈”来探访,那你就可以自力更生,记得到时候谢谢王老师教会了你这么多本领!

书友推荐:人间政道触手怪她只想生存七零宠婚:撩硬汉!生三胎娘娘总是体弱多病以你为名的夏天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陈放顾静姝当明星从跑龙套开始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燕尔(古言1v1)认知性偏差岁岁平安下乡的姐姐回来了纸飞机(校园 青梅竹马 1v1)以婚为名龙凤猪旅行团袅袅春腰鱼目珠子(高干1v1)龙傲天的反派小师妹无敌从觉醒武器大师开始
书友收藏: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异世特工钟离先生一直在穿越官道之权势滔天见微知著(弟妹 H)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一品红人开局一杆大狙,爆杀十万鞑子官路浮沉神祇觉醒:谁说东方没有神明?绝品宏图娱乐春秋(加料福利版)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优质肉棒攻略系统(np高辣文)官途风云护国利剑陈放顾静姝听说你暗恋我官场:扶摇直上九万里梨汁软糖【1V1甜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