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听了半天,抬手示意他们停下,缓缓说道:“你俩说的都有点道理,但也有漏洞。回去再琢磨琢磨,明天再来上奏。朕今天累了,你们退下吧。”
实际上,李世民早就在心里反复盘算着把苏策调到京城这事儿了。
大唐建国之后,国力那是蒸蒸日上,一路开挂,可西征吐蕃这事儿,简直就是个超级无底洞,钱粮物资哗哗地往外流。
从贞观初年开始,天象就有点不对劲,各地的自然灾害跟商量好了似的,组团来搞事情。
旱灾、涝灾、蝗灾轮流上场,农田直接凉凉,百姓们流离失所,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这么一来,本来就不太厚实的国库,更是被掏空了,现在已经到了穷得叮当响的地步,就这点家底,根本撑不起西征这么烧钱的大项目。
苏策在蓝田县当差的时候,那理政能力简直逆天。
他大刀阔斧地搞工坊制度,把闲置的劳动力全都盘活了,手工制品像流水一样往外冒,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卖到了周边郡县,赚得盆满钵满。
同时,他狠抓商贸,改善交通,各地的商贾都被吸引过来了,蓝田县的集市热闹得不行。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立竿见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县里的财税收入也蹭蹭往上涨。
李世民那眼光,那叫一个毒,一眼就看中了苏策这超强的“搞钱”技能,满心期待他能入朝,给西征吐蕃的财政危机来个神级救场。
正月初六,苏策一路奔波,终于抵达长安。
当时,李世民正忙着筹备战事,没空召见他,只让他先去吏部报到。
吏部的官员倒没刻意刁难,但态度冷淡得很,不咸不淡。
苏策拿着文书,在各个衙门来回跑,等盖完最后一个印章,太阳都快下山了,天都要黑了。
好不容易到了户部,苏策被分到仓部。
刚进仓部衙门,就撞见了顶头上司——仓部郎中黄崇仁。
这段时间,户部因为西征筹备忙得焦头烂额,通宵加班是常事。
黄崇仁本想趁尚书不在,偷偷溜号,躲开这堆事儿,没想到正好撞上苏策来报到。
看到这位被大家视为“罪魁祸首”的苏策,黄崇仁皮笑肉不笑地阴阳怪气:“苏大人,您来得真不是时候,尚书今天入宫面圣,还没回来。咱户部规矩,新官上任得尚书大人亲自训话,您明天再来吧。”
“入职还得尚书亲自训话?”苏策挑了挑眉,满脸疑惑。
“咱户部一直这规矩,没尚书点头,任命可不算数。”
黄崇仁说着,意味深长地瞥了苏策一眼。
苏策摸了摸鼻子,心里吐槽:这长安官场,规矩比蓝田县的田埂还复杂。
他还不知道,因为他献上的神机弩和霹雳弹,六部官员工作量大增,现在六部里,谁上班前不骂一句“苏策误我”,都显得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