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这里,余寻光搁笔。
随着余寻光对冯知平的了解越深,他的心里越加心疼他。
文学创作者在创作人物的时候,是带有上帝视角的。上帝是神,神不会纡尊降贵体会人的情感。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人类世界便有了光;“上帝”说冯知平要经历苦难,随后言出法随,冯知平便在沙漠的绿洲中,一个人待了一年零七个月。
哪怕在黄沙中体验过风吹日晒,余寻光也无法真正领会到冯知平经历过的看不到尽头的孤独。没人知道他独自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有多少难熬,大家对他观感更深的,只有他因此变成了一个结巴。
他保住了精神的正常,失去了对身体机能的控制。
多可悲啊。
余寻光心疼被编剧这样安排的冯知平。
拿着笔杆子的“上帝”一句随口的“设定”,落在冯知平的身上却是实实在在的折磨与煎熬。
更别说围读会上,编剧还在反复提及他是为了突出余寻光(演员)才会这样设定角色人设(冯知平)。
余寻光心疼之余,又多了愧疚。
这是从未有过的情愫。
余寻光告诉小陈,他在沙坡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贴近角色,但是像“吃土”这种带有些许自虐倾向的行为,亦是他对冯知平的道歉。
很抱歉促成了你这样的人生。
在没有系统之前,余寻光参演学校里布置的那些作业时,他对于剧本(小说)人物是打量的,是探究的。他像所有人一样从第三方的视角去剖析,去理解这个人物。
时过境迁,这种行为在如今的余寻光看来,是蛮横且粗暴的,是违背个人意志的。
有了系统之后,余寻光最特别的一个点在于,他眼里的角色已经脱离文学作品,变成真正存在的生命。
初时他还感觉不到,后面他越演越自主性的,抛弃冷冰冰的高度视角,以一种贴心的温暖的方式,去接近每一个赠予他礼物的朋友。
礼物是珍贵的,或许只能够用无价的情谊来还。
如果知道这个世上还有一个懂你,心疼你的人,你会开心吗?
爱,是人际交往关系中一个永恒的命题。
余寻光爱自己饰演的每一个角色——严谨点说,他爱每一个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兄弟朋友。
这种爱不是狭隘的情爱。系统每次都会总结人物们会以各种自己的方式爱他,但余寻光对于他们的爱向来只有一种——那就是普通的来自于本源的爱。就像花儿爱阳光,鸟儿爱天空,只是普通的爱。
他以自己的方式爱着每一个人。
没有通告,余寻光便陪着曾经的冯知平在沙坡上坐了半个月。
一天晚上,他正在学川话方言的时候,李传英给他打来了电话。
“小余,《大明奇案》的剧本写完啦,我明天会通过快件把纸质剧本寄给你。”
“好。”
这一次的剧本李传英修修改改写了很久,如今终于能够满意。
他这两天倾诉欲特别强,在给余寻光打电话之前,他已经拉着廖敬春侃了好几个小时。
“小余,我敢说你一定会喜欢这两个角色的。”
余寻光从声音里听出李传英的亢奋。李传英难得打电话给他,他便暂时放下手里的事,“既然这样,传英大哥您提前跟我说说呗。”
“好啊。”李传英等的就是这句话。他喝了口水,说:“先从剧本的背景说起。时间段我特意选在明朝正德皇帝时期。当然,咱们这部戏不是历史剧而是戏说剧,所以剧里肯定要模糊掉一些具体特征,你只要知道你演的是正德皇帝就行。”
谁,皇帝,他吗?
没想到所谓的“一人分饰两角”第一角就被迫登基了,余寻光的精神被吊起,他有一种很新奇的感觉,他开始全神贯注地听李传英讲述。
“你对历史要是有了解你就该知道,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荒唐皇帝,他年少登基,荒淫残暴——这一段我是照历史原型写的,我可没瞎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