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三毛贴着二毛吭哧吭哧:“二哥,夹这个,这个核桃表面有好多窝。”
nbsp;nbsp;nbsp;nbsp;二毛无奈接过,夹碎,耳边不断传来三毛的碎碎念念。
nbsp;nbsp;nbsp;nbsp;一个时辰后,沈新背着三个背篓,手握一把柴刀要出门去山上捡柴。
nbsp;nbsp;nbsp;nbsp;凌晨去深山时露水湿重,干柴火不好捡。
nbsp;nbsp;nbsp;nbsp;他只好下午再次大窝山捡柴火,好在捡两背篓柴火能用两天。
nbsp;nbsp;nbsp;nbsp;随着不断往大窝山深里走,泥土和草木的芬芳越来越重,沈新不断弯腰把枯木和树枝放进背篓。
nbsp;nbsp;nbsp;nbsp;回到家时,两位帮工已经走了,各种果香混合着麦香在空气中蔓延,勾着人不由自主地咽口水。
nbsp;nbsp;nbsp;nbsp;二毛和三毛正捧着块糕点小口小口的吃,偶尔吃的开心了还会晃晃小短腿,“大哥。”
nbsp;nbsp;nbsp;nbsp;沈新应声。
nbsp;nbsp;nbsp;nbsp;灶房蒸汽如白雾般蔓延,晚饭吃的是腊肉饭和鸡蛋白菜汤。
nbsp;nbsp;nbsp;nbsp;腊肉饭吃久了略为咸腻,喝一口汤格外爽口。
nbsp;nbsp;nbsp;nbsp;洗漱过后,沈新吹灯上炕。
nbsp;nbsp;nbsp;nbsp;黑暗中秦宁眨了眨眼,试探着问:“相公,我帮你按按腰吧。”
nbsp;nbsp;nbsp;nbsp;还没忘这茬呢,沈新打了个哈欠,含糊道:“困了,早点睡吧。”
nbsp;nbsp;nbsp;nbsp;连着四天沈新都会来县城,去望江楼点一壶清茶,坐一上午。
nbsp;nbsp;nbsp;nbsp;他都有点怀念现代的高新科技了,搜索引擎一搜,什么都有了。
nbsp;nbsp;nbsp;nbsp;不像在这里,花好几天打听消息也没什么结果。
nbsp;nbsp;nbsp;nbsp;入耳的消息也是乱七八糟的,各色八卦,权贵逸闻,行商见闻。
nbsp;nbsp;nbsp;nbsp;也有大家对马上要来的税收和徭役的一些看法,大都是商税太贵,免除徭役的银子越来越贵。
nbsp;nbsp;nbsp;nbsp;最详细的也许是酒楼的饭菜哪个好吃哪个难吃了。
nbsp;nbsp;nbsp;nbsp;乞丐也提供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消息。
nbsp;nbsp;nbsp;nbsp;整合了这几天的消息,沈新得出推论,县令无功无过,处事圆滑政事中庸,还有些许贪财。
nbsp;nbsp;nbsp;nbsp;大燕有募役法,特许百姓可通过缴纳一定的钱财来免除亲自服役。
nbsp;nbsp;nbsp;nbsp;而望江县的贫寒农户免徭役要十两银子,富农要二十两,商户要三十两,远远高出寻常费用。
nbsp;nbsp;nbsp;nbsp;多的一定是被贪了。
nbsp;nbsp;nbsp;nbsp;这样一个县令为什么对自己青眼有加?
nbsp;nbsp;nbsp;nbsp;除非这里面有利可图。
nbsp;nbsp;nbsp;nbsp;自己并无县令能看的上眼的家世,也没有腰缠万贯的家财,唯一可能有牵扯的,只有秦宁这个书中的炮灰。
nbsp;nbsp;nbsp;nbsp;往深里想一想,只可能是上京的那位秦公子跟县令说了什么。
nbsp;nbsp;nbsp;nbsp;跟县令说,必不能是内宅琐事。
nbsp;nbsp;nbsp;nbsp;是让县令关注他,让他不能走仕途往上科举呢?
nbsp;nbsp;nbsp;nbsp;还是真心实意的让县令关照他呢?
nbsp;nbsp;nbsp;nbsp;就在沈新没什么思路之时,有个意外收获送上了门。
nbsp;nbsp;nbsp;nbsp;他在县城闲逛时,突然看到了当初撞秦宁的人。
nbsp;nbsp;nbsp;nbsp;而这个人居然是县令家的车夫,他正在县衙外一旁的小巷口打盹。
nbsp;nbsp;nbsp;nbsp;沈新去布庄买了一尺黑布和麻袋,又回来停在隐蔽处,耐心等他离县衙更远些。
nbsp;nbsp;nbsp;nbsp;两刻钟后,车夫醒了,下车去了巷子深处。
nbsp;nbsp;nbsp;nbsp;机会来了,沈新拿出黑布蒙好面,跟着车夫走了进去。
nbsp;nbsp;nbsp;nbsp;车夫正在小解。
nbsp;nbsp;nbsp;nbsp;他耐心地等车夫穿好衣衫,往外走了几步,才拿麻袋把人罩住打了一顿,拳拳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