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古代也是行业众多,唐朝时就有三十六行的说法,后又延伸出七十二行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这些都只是行业种类的约数,实际上远不止这些。这么多行业里,哪一行的生意是最赚钱的呢?

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清朝的广州十三行。的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授权广州十三行做对外贸易,其经营的是垄断性业务,所以利润非常高。十三行的行商们,个个都富可敌国。总行商伍秉鉴,在道光十四年时的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折合白银2000万两左右。要知道,当时清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左右。《华尔街日报》对伍秉鉴的评价是“拥有世界上最大商业资产的天下第一大富翁”。可见,伍秉鉴就是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

垄断性的对外贸易只存在于特殊时期,是特殊体制造就的产物,不具有普遍性。而在古代常见的行当里,最赚钱的应是贩盐。

盐是维持人生命的必需品。在没有冰箱的古代,盐可以腌制食物使其减缓腐败变质。盐在古代的战略地位,类似于今天的石油。而且盐不是每个地区都出产,因而具有稀缺性。可一旦发现某一地区产盐,其开采成本又很低,所以,古代的产盐地就像今天的中东产油国,闭着眼睛都赚钱。

但这么赚钱的行业,古代政府是不会放过的。我国很早就对盐实行官营了。春秋时,齐国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是因为实行了管仲的“官山海”政策,国家专营盐业,“便鱼盐之利”。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也有相似的政策。汉朝初年,盐业开放民营,很多贩盐的商人成为巨富豪强,富比王侯,让中央政府极其担忧。汉武帝时,常年对外战争,国家财政吃紧,又开始实行盐业专卖,即“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民营。汉朝政府获得巨大利润,这才缓解了连年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另外,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以后的历代政府,都对盐业严格管制。在很多朝代,贩卖私盐是和谋反一样的重罪。但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亡命之徒冒着杀头的风险贩卖私盐,因为利润实在太高了。

私盐的利润率有多高?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时,政府在陕西垄断经营的青海盐售价是每斤四十四文,而在青海产地的价格每斤仅为五文,开采成本则更低。一般情况下,售价是成本的20倍甚至更多。在今天,这个利润率估计也只有贩毒能达到了。暴利之下,私盐贩子自古便富可敌国。甚至有些私盐贩子靠贩卖私盐起家,然后组建军队,起义造反。比如隋末的程咬金、唐末的黄巢、元末的张士诚,都是贩盐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

到了明清,政府对盐业改为特许经营,给商人发放“盐引”,类似今天的特许经营许可,凭盐引可在盐户那里合法收购食盐,然后再转运倒卖。食盐低价买高价卖,日进斗金不在话下。为了获得盐引,盐商需要承担官方分配的任务,比如向军区运送军粮。当然,盐商也需要向主管盐业的官员巨额行贿。清朝主管盐业的官员是各地的“盐道”,也是“最肥”的官职。

明清两朝的盐业,是官商勾结获取暴利的典型行业。当时盛极一时的晋商和徽商,就是在盐业特许经营制度下靠官商勾结而起家的。徽商贩盐产业的集中地是交通便利的扬州,扬州盐商有着极高的智商和情商,能够牢牢抓住统治者的心理,时刻想方设法讨好权贵。乾隆皇帝七次下江南,扬州盐商都主动请缨负责接驾事宜,把乾隆伺候得非常舒服。乾隆在位时有个叫鲍志道的盐商,他在担任淮盐总商的二十年间,共向朝廷捐银两千余万两、粮食十二万余担,受到政府的多次嘉奖。伺候好了权贵,自然能获得权力的庇护从而赚钱,扬州盐商正因深谙此道才成为明清时期最富有的商人群体。

56古人有夜生活吗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型社会,大部分人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在先秦时就已经有的十二时辰计时法中,晚上9点开始的亥时又名“人定”,意思是人得定住了,该睡觉了。其实古人也不是天黑了就马上睡觉,多少还是有点夜生活的。不同阶层的人,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也不尽相同。

对于广大农村民众而言,天黑后就大多都睡觉了。毕竟那个时代照明太贵了,无论是油灯还是蜡烛,都是普通民众消费不起的,蜡烛得到明清时期才能进入平民阶层。所谓的“挑灯夜读”,那都是古代有钱人家的生活方式。小说《阿Q正传》里,富裕的赵家人为了节省灯油,到了晚上也不经常点灯。

平民人家如果睡不着,最普遍的夜生活就是借着月光家人一起唠嗑。内容比较正经的叫“讲古”,长者们往往会给后生们讲讲历史故事和礼仪规范,有时候还会讲一些人生经验。长者们谈笑风生地讲古,不光能打发时间,还有社会教化的作用。正所谓“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内容不正经的唠嗑就是讲各种邻里八卦,故事笑话,或者一些荤段子,统称为“讲白话”。“讲白话”的内容中,最受欢迎的是民间志怪鬼故事,以及嘲笑讽刺“傻子”的笑话,猎奇与娱乐是古今人皆有的通性。唠完嗑后大家就都上床了,如果还不睡觉,可以“为爱鼓掌”,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娱乐方式。

城里面稍微好一点,晚上还能听一听巡夜人员打梆子的声音,提醒你注意防火防盗。唐朝之前,城里人想晚上出去逛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有严格的“夜禁制度”,晚上出去上街会挨揍的。唐朝法律就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三国志》里记载,曹操当年执法严格,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其叔父晚上出来溜达,犯了夜禁,被曹操处死,从此都城就没有再敢犯夜禁的了。此事足以看出古代的夜禁制度的严格。统治者之所以严格夜禁制度,是为了防止违法犯罪和民众造反,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体制。唐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控制的松弛,夜禁制度逐渐废弛。根据学者考证,扬州城是第一个废止了夜禁的城市。

到了宋朝,夜禁制度彻底取消,北宋都城开封彻底成为不夜城。每至傍晚,夜市开始,民众可以到酒楼茶坊欣赏音乐舞蹈,有点类似今日的演艺类酒吧夜总会。《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伎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开封城里,夜晚最繁华的要属马行街,灯火通明,人声嘈杂,烟雾缭绕。蚊子最怕灯油,所以马行街连蚊子都没有。那里娱乐场所众多,除了曲艺之外,卖卦、喝故衣、探博、剃剪、纸画、令曲、讲史等各类娱乐游戏应有尽有。宋朝夜市还有很多地摊大排档,二十文便能买一份小吃,合今天十来元钱。这些夜市大排档的营业时间很晚,有的营业到凌晨,等收摊的时候,早市营业者已经出摊了。古人这种幸福的夜生活只在宋朝持续了三百年,元朝重新开始夜禁,明清循之,于是古人的夜生活又复归沉寂。

尽管古代常有夜禁,但权贵阶层在自家还是可以通宵娱乐的。他们晚上开夜趴,搞酒会,还有各种海天盛筵。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豪门夜趴,要属南唐兵部尚书韩熙载的夜宴了,其场面还被记录到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里。韩熙载的夜趴里,有琵琶独奏,有六幺独舞,有管乐合奏,场面非常热闹。参加这场夜趴的,不光有官员权贵,还有新科状元,甚至还有韩熙载的和尚朋友。古代的和尚也爱夜生活啊!其实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要想过得好,你都得有钱!

△古代的夜趴(出自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57古人的假期有多少

古人大部分不上班,只有政府官员等少数群体有假期,那他们的假期有多少天呢?

先秦时期的文献有限,休假制度也无从考证了。但那个时代世卿世禄,官员都是世袭的,当官既是自己的工作,又是日常的生活,既然是给自己干,放假与否也就无所谓了。

汉朝时,官员每工作五天放假一天,称为“休沐”。沐,是指洗头发,也就是说每五天放假一天让你回家洗头发,顺便探亲。《史记》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为何汉朝把洗头发看得这么重要呢?因为汉朝官员上班是“寄宿”制,平时的吃住都在官衙里。官衙里洗头发不方便,而古人又都是长发,五天不洗就得出油,所以每五天给你放假一天,让你回家收拾干净了再回来为皇帝服务。这样做,也能提升政府的形象和权威。试想,如果老百姓看见的官员都是胡子拉碴,头发打绺,像叫花子一般,谁还会听你管?汉朝的休沐就如同今天的周末,中国是最早过周末的国家。

除了休沐假外,汉朝还有节日假。汉武帝时,中国人开始过春节,于是就有了春节假期。另外,冬至和夏至日也可以放假一天。这样算下来,汉朝官员一年的假期总共有60天左右。西汉时,官员还可以花钱买假休。郎官只要出钱给宫中添置财物,就可以出宫购物获得休假。古代老百姓服劳役时可以花钱免役,郎官花钱买假也类似这个路数。

到了唐朝,官员已经不需要在官署寄宿了,下班后直接回家,于是休沐假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不过考虑到官员为皇帝服务太辛苦,唐朝也给官员放假。由于公务繁忙,休假太多耽误工作,所以把每五天休一天改成了每十天休一天,称为“旬假”。那唐朝人的假期减少了吗?并没有,虽然例假少了,但节日假变多了。唐玄宗时,颁布了关于假期的红头文件《假宁令》,规定“元正(元旦)、冬至,各给假七日”。这样,唐朝人比当代提前一千多年发明了“黄金周”。《唐六典》中对官员的节日假记载得非常详细,除了两个黄金周以外,寒食节连着清明节放假四天,中秋节、夏至、腊月各放假三天,像立春立冬等重要的季节节点各放假一天。此外还有宗教节日,比如四月初八浴佛节。据历史学家陈联陞统计,唐朝的节日假总共有53天,再加上平时的旬假,唐朝官员每年的假日至少能达到100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生活最舒服的朝代,假期自然也不会短。《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的地方官衙,每年腊月二十就停止办公了,叫作“封印”,让官员准备回家过年。那什么时候“开印”呢?只要在来年的正月二十前即可。这样算下来,宋朝官员过年时实际能放假一个月。此外,宋朝还有很多奇葩的临时假日。比如太祖父亲腊月初七去世,就曾放了七天假。仁宗的母亲腊月初十生日,就曾放了三天假。真宗时,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的祥瑞之事,又将正月初三日定为“天庆节”,放假五天。这样算下来,宋朝的实际假期加一起比唐朝还要多一些。真心感觉宋人的生活幸福指数达到了古代的高潮!

到了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官员工作自然不敢放松,旬假逐渐淡化甚至一度被取消。节日假也少得可怜,明朝《古今事务考》中说:“国朝正旦节(元旦)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最恐怖的是朱元璋时代,他自己是个工作狂,因此也不许员工休息,一年只放假三天。综合各种说法,明清两朝每年的假期最多不超过50天。

纵观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本质上体现的不光是统治者人性化的增减,也是朝廷对社会管控程度的变化——越是专制的时代,就越需要加强对社会的管控,官员的假期也就越少。

58古人如何寄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通讯技术落后的古代,寄信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信息通讯手段。那古人是如何寄信的呢?有人会想到古代的驿站系统,遍布全国,高效快捷,还有“五百里加急”。但你想多了!驿站是专门给皇家和官府使用的,跟平民没有关系,那个时代“不为人民服务”。

△古代的邮递员(出自“邮驿图”画像砖,甘肃博物馆收藏)

作为普通民众,寄信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找熟人捎带。

古人一般不出门远行,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说书生赶考。如果是秀才去考乡试,一般去省城,这样省内信件就可以捎带了。如果是举人考会试,那就得进京了,基本上半个中国都能捎带了。

官员调转或进京述职,也可以帮人捎带信件,前提是你得有个做官的朋友。有的官员朋友太多,出行时帮人捎带信件也会成为负担。《世说新语》就有一则故事:东晋有个官员叫殷洪乔,在豫章(江西南昌)做郡守。他从南京述职后回豫章,当地的朋友就托他捎带信件,好家伙,一共有100多封信!到了南京以后,殷洪乔把这些信全扔到了水里,嘴里念叨:“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又不是信差!”其实这事在今天也有类似的版本:你要出国旅行,突然好多朋友让你去免税店帮忙买东西带回来,给你列了长长一个单子,你说烦不烦?

除了熟人捎带,寄信的第二种方式是找专门的代理人邮寄。亲戚朋友出差可遇不可求,而有的行业则是定期规律性出差,比如说古代的商人群体。商人经常出去行商,走南闯北,速度也快。所以找商人捎带信件是很不错的选择。商人捎带需要付费,一般是几十文到上百文不等,折合今天百八十块钱。送到目的地时,如果收信人热情好客,还会留捎信人吃顿饭。

另外,古代还有专业的信客,专门以帮人传递信件或物品为业,是那个时代的快递小哥。信客这一职业一直到20世纪还存在,余秋雨就写过散文《信客》,对其有细致的回忆。

古人寄信,都会把信放在密封的细长筒里面,一般是竹筒,这样既能保证信件不被损坏,也能保证隐私安全。这种装信的桶叫作“邮筒”,在唐朝时就有这一称呼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还有用飞鸽传书的,但成功率比较低。距离近一点的还行,远的就很难了,毕竟鸽子没有GPS导航系统。飞鸽传书一般只能飞单程,寄信人从出发地出来时带着鸽子,到目的地把信件拴在鸽子身上,让鸽子飞回出发地送信。你想让鸽子飞到别的地方送信?不好意思,鸽子做不到啊!另外,有些地方的人爱吃鸽子,鸽子送信途中甚至可能“因公殉职”。王老师生活的城市长春,旁边有个伊通县就以烧烤鸽子闻名,很难有鸽子能够活着飞过伊通的上空。虽然飞鸽传书成功率较低,但古人也有提高成功率的办法,用多只鸽子传递内容相同的信件,活着飞回去的概率就大了。

在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收到家人或朋友的信件是十分不易的事,所以才会倍感幸福,这种幸福感在通讯发达的今天是很难体会到的。所以古人倍加珍视信件背后所带来的情感慰藉,那才叫“纸短情长”。在车马慢的时代,情侣间写一封信寄出,收到时可能已过去半年。所以说那个时代“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不像现在,手机随时可以撩一撩,半年时间都谈完好几场恋爱了。

59古人如何运输“加急快递”

书友推荐:岁岁平安陈放顾静姝私吻蝴蝶骨翡翠衾(nph)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一品红人望门娇媳归雾触手怪她只想生存当明星从跑龙套开始宦海官途嫁给铁哥们以婚为名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大王万万不可!重生七零:糙汉老公掐腰宠七零宠婚:撩硬汉!生三胎结局前炮灰们掀了马甲认知性偏差龙傲天的反派小师妹
书友收藏: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继母的闺蜜团(继母的明星闺蜜团)千里宦途非常权途我的年轻岳母官场:从离婚后扶摇直上优质肉棒攻略系统(np高辣文)就职供销社,我在60年代搞代购你男朋友下面真大(校园 np 高h)钟离先生一直在穿越官道之权势滔天不乖(姐夫,出轨)升迁之路神祇觉醒:谁说东方没有神明?认知性偏差以你为名的夏天成影帝了,系统才加载完蝶变医道官途青花冷(先婚后爱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