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再回想那个秋日的下午,我仍记得她落座时的动作。
那是星河杯决赛的后台。
我,周明远,坐在候场室靠墙的位置。
江临舟就坐在我旁边,我们彼此沉默,看著同一个屏幕。
陈雨薇立在灯光下,穿一袭深蓝礼裙,朝观眾頷首致意。
她的动作熟练得近乎习惯性。
角度恰好、节奏合適,就像舞台上的空气都默许她是主角。
她走向钢琴,不曾停顿,也没有后撤半步,脚尖落在踏板上的瞬间,整个舞台就归属於她。
我注视著她,神情如常。
她一向如此,从不“適应”舞台,而是直接“掌控”。
过去三年,我们几乎在每一场全国性大赛中相遇。
曲目风格虽不同,但结果大抵一样。她永远是第一。我,是第二。
不是谁更努力,也不是谁更聪明。她只是,总能在最后一步,把情绪和技术融合得更自然。
但今天,我不打算承认这一点。
我很清楚:
今天的陈雨薇——不是我的对手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com】
-----------------
我缓步踏上舞台,每一步都极为稳重,脚下的地板有一种熟悉的弹性,像是每次演奏前必经的仪式。
我轻轻点头致意,隨后坐到钢琴前,微微整理了一下衣袖。
钢琴键的触感微凉,这种触感伴隨了我十多年,熟悉得就像我的呼吸一样自然。
我从四岁开始学琴,记忆中几乎没有一天离开过钢琴。
那时老师很严厉,总是强调:“你要稳,要精准,音乐的精髓就在於完美无瑕。”
我的老师是个极为严谨且著名的钢琴家,他为人低调,却在国际乐坛有著极高的威望。
他很少夸讚我,但我知道,他已经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给了我。
因为別人总是说我的演奏风格和老师一模一样。
我的童年没有太多娱乐,只有无数个小时的练习与反覆纠正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