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稻草人:彭浩翔真的是港独分子?
最能让别人抓狂的逻辑谬误要算是稻草人谬误了。这方面最近中招的一位知名人士是香港导演彭浩翔。
2。14年5月,网络上流传一则内容为彭浩翔“辱骂内地人”的“脸书原话”。该段文字从去年流传至今已近一年时间,由最初的捏造文字变成捏造截图,愈演愈烈,甚至在2015年春节后又发生大量转发的状况。
有时候谣言并止于智者,逼得彭浩翔不得不多次通过微博和脸书澄清,甚至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澄清,但似乎收效也不大,相信的人选择相信,不相信的人还是继续传播谣言。
你看,犯稻草人谬误的人会把不是对方的观点归于对方,同时通过攻击这个虚拟的观点,来说明对方是错误的,让对手欲哭无泪。
例如下面的对话其实也有树稻草人的嫌疑:
女儿:“妈,同学叫我现在出去玩会儿滑轮,我能去么?”
妈妈:“你的作业完成了么?现在不是写作业的时间么?”
女儿:“作业马上就写完了,同学们都在楼下等着我呢。好不好?”
妈妈:“不可以,你得把作业完成才能下去玩。”
女儿:“我就知道你不会让我下去!你每天都在限制我的自由!你不觉得这样很过分嘛!”
看到了么?正在气头上的女儿就犯了稻草人谬误。妈妈的观点是“写完作业就可以去玩。”妈妈并没有限制女儿的自由,可女儿直接上纲上线到:“你在限制我的自由。”
再例如:
秋老师:“日本文化中保留了很多唐代以前的汉文化造型,而在中国本土这样的文物很多都毁于战火,所以要了解古代的中国文化,还真是需要经常去日本学习考察。”
小汪:“你居然认为中国文化不如日本,学习中国文化还要去日本么?你简直就是个汉奸。”
你看,秋老师本来的观点是要了解唐以前古代中国文化,可以去日本考察。但小汪把秋老师的观点扭曲成秋老师认为“中国文化不如日本”了,一旦被爱国者攻击,那是百口莫辩。
讲到这里读者们可以发现,稻草人谬误最大特点就是你被反驳的观点并不存在,是被他人有意无意曲解后捏造的,不能作为反驳的事实依据。
故意犯稻草人谬误的人,最主要的目的是有意扭曲对方的论点以达到贬低对方的效果。
比如网络上有一篇名叫“从《人民日报》的逻辑谈硬伤”的文章(作者曹林),就分析了《人民日报》中出现的稻草人谬误:
《人民日报》这篇评论称:“一般来说,能考上公务员的,文化程度也较高,读书时间长、教育投资大。非要让公务员的养老金和蓝领工人水平一样,对寒窗苦读十几载的公务员来说,是否也不公平?”于是得出结论,在养老金待遇上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如果要一味拉平公务员与企业职工的退休待遇,以“平均主义”偷换“公平”的概念,将会对公务员产生新的不公。
这显然是设了一个稻草人,叫“平均主义”。从那个大锅饭时代中走出来后,“平均主义”已完全成为一个贬义词,社会已经有了基本共识:要公平,不要平均。在养老金改革问题上,并没有人寄望于平均主义,将公务员的养老金拉到和蓝领工人一样的水平。公众对养老金改革的期待是去除双轨制,是并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