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并不是患不均,而是患不公,公务员是一套制度,企业职工是另一套制度。前者财政出钱,不用自掏腰包;后者财政不出钱,由企业和个人分担。两者在双轨的制度基础上养老金差一大截。人们是期待破除双轨而并轨,而不是希望平均主义跟公务员一样高。并轨与平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同一轨之下,根据能力、贡献和所缴费用,拿到的养老金是不一样的,而不是根据身份。公务员能力、贡献和缴费多,完全会比蓝领高。
你看,当用“平均主义”偷换了“并轨”概念,对着“平均主义”这个稻草人大加鞭挞,以反对“平均主义”的理由去阻碍养老金的并轨,以反“平均主义”的矛去戳反“双轨制”的盾,完全错位了。
曹林先生的这篇文章指出,《人民日报》当天的评论(评论名为《公务员待遇差了清廉度会受影响》)是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将稻草人树立起来的。当“平均主义”这个靶子一旦树立,很多读者便被误导,认为老百姓要坚持的政策是“平均主义”。
但真实情况是老百姓关心的是“并轨”而非“平均主义”。
稻草人的树立,使得一些原本不了解真相的读者,对被批评者形成一种错误的假象,甚至认为真相真的像批评者所说的那样糟糕。
需要格外指出的是,稻草人谬误很多时候会与偷换概念谬误混淆,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两者是有区别的。
偷换概念谬误往往是批判者蓄意改变原论点或核心词,以达到在争论中求胜的效果。
但是稻草人谬误可能是有心扭曲对方论点以达到贬低效果,也可能是论辩者无心地误解了对方论点,或一方论述不清致使对方误会另一方的观点。
另外,如下的两个原因会让我们在无意识中集体产生稻草人谬误:
原因一:由于非理性的情绪使得说理者曲解了他人的立场。
甲:我喜欢日本文化。
乙:什么?你难道不知道日本人在中国犯下过滔天罪行么?你这个卖国贼。
是否爱国与是否喜欢日本文化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乙的言论明显受到自己“爱国”情绪的影响。
原因二:没有深入理解对方的观点,就粗浅地下判断,以至于形成了曲解的批评。
甲:茅于轼先生说给穷人的廉租房不应该设置单独的卫生间,这种经济学家完全不体恤底层老百姓。
乙:茅先生的本意是如果廉租房设施太完备,很容易被有权有钱的人看上,通过各种不当手段拿到本应该分配给穷人的廉租房,结果导致廉租房都补贴给了不缺房的人。
因此,为了不让自己犯稻草人的谬误我们应当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客观、善意地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
第二,如果有机会,应该让对方核实你对他的观点的理解是否有误。
互动练习
欢迎你们收集生活中的稻草人谬误并总结微博@秋叶和@西安黄鑫。大量的好案例可以帮助更多的读者避免错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