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佩奇小说网>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试论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几对基本范畴1

试论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几对基本范畴1(第1页)

试论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几对基本范畴[1]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年来,有很多介绍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论著和文章,这对于学陶师陶,推动与升华当前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要真正准确深刻地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把握它所赖以建构的基本范畴是不行的。本文拟对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一定探讨,这些范畴共有五对,即:行与知、劳力与劳心、做与学、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每对范畴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五对范畴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共同构成了陶行知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体系,是我们了解、领会、研究与评价其整个教育思想的一把钥匙。

一、行与知

这对范畴是最根本的范畴,对于其他几对范畴具有奠基和调节的作用。对这对范畴的论述构成了陶行知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决定着陶行知教育哲学的基本倾向。

在陶行知以前,先后有许多教育家对“行”与“知”的关系做过不同的分析。《中庸》中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致知五段说,主张由学而思、由思而知、由知而行。明代王阳明则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倡导“知行合一”学说,强调认识理性在人的行为中的决定作用,否认知识由“格物”而来。显然这些是重知贱行、先知后行的唯心认识论。陶行知在金陵大学读书期间,就深受“王学”的影响,信奉他的“知行合一”学说。但自他从国外回来投身于中国教育实践后,特别是在乡村教育实践以后,就逐渐地发现他所信奉的知行观是不完全的,认识到“王学”为代表的知行观对自己思想的束缚,对中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他说:“中国学子被先知后行的学说所麻醉,习惯成了自然,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2]

陶行知在深刻认识到这种颠倒了的“知行观”的危害后,就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重新矫正过来。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主张“即行即知”[4]。陶行知认为,先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人类和单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5]他是十分强调“行”、“做”、“生活”对于“知”、“学”、“教育”的决定作用。不仅如此,陶行知还以为“行”也是“知”的目的和归属,行动所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归根结底是为着“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6]而要达此目的,只由“行”到“知”,再由“知”到“行”的一次反复是不行的,必须要经历“行知行”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对于“行”与“知”范畴间关系的新论述,不只是一种认识路线上的转变,而且是一种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正如马克思的辩证法之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是一种立于实践基础上的革命的改造。这一转变同时表明,陶行知教育哲学的认识论发生了质的飞跃,渐渐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了。

陶行知虽然反复强调:“我们所追求的是行动的真理,真理的行动。行动的真理必须在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得到”[7],但他并不将实践当成个体知识体系赖以建立的唯一途径。他在重视直接经验的同时,也重视间接经验的获得,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说真知识的根要安在经验里,没有说样样知识都要从自己的经验上得来。”[8]在肯定“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这一基本思想的同时,陶行知承认“闻知”、“说知”是个体获得知识的另外两条有效途径。他本人就是一个善于汲取间接知识的典范。因此,陶行知在主张与重视行而知之的同时,也是主张和重视学而知之、思而知之的。不过他的学而知之不同于旧教育的死读书,思而知之不同于王阳明的“格心”,他强调以“行”为前提、为基础。

二、劳力与劳心

这对范畴所要揭示的就是“劳力”与“劳心”在教育领域中的关系问题。陶行知对这对范畴的论述构成了其教育哲学的目的论。

在阶级社会里,“劳力”与“劳心”是尖锐对立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9]。这种对立使教育成了脑力劳动者(统治者本身及其代理人)手中的专利品、奢侈品,而与体力劳动者无关。陶行知在对传统教育的战斗中,深刻地剖析了旧教育在这方面造成的恶果,并正确地阐述了新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认为,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历程来看,先有“劳力”,后有“劳心”,“劳力”是“劳心”之源。但传统的旧教育偏偏是“单教劳心者,不教劳力者”[10]。他指出这种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的现象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通病,其结果就是造成了两种一无所能的“怪人”:一种是有着一个大脑袋和一双小手,用脑不用手的“教书匠”和“书呆子”。“软手软脚病”是这种人的通病;另一种恰与前者相反,有着一个小脑袋和一双大手的“田呆子”和“工呆子”。“笨头笨脑病”是这种人的通病。在陶行知看来,当时的中国教育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得通:一条是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学风;一条是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他们明白生活斗争中的道理,成为国家的主人翁。

陶行知认为,新教育应以培养“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的新人为目的。他指出“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和发明都不可能,在“劳力上劳心”才是一切进步之母。他认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11],即培养会用脑指挥手、用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为此,他曾以一首《手脑相长歌》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个道理。“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12]这是对体力劳动者的忠告,对脑力劳动者的警告,更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希望。充分体现了他的“全人教育”和“全员教育”的美好愿望。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陶行知配了两付“药”。一付叫“脑化手”,是专给劳心而不劳力的知识阶级吃的,以去他们的“软手软脚病”。就其具体方式来说,陶行知认为“脑化手”并不是要知识分子放弃他们本来的工作,跑到乡下同农人们一起干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是要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假设这些知识是真知识而不是伪知识的话)向农工阶级揭示生产与建设的规律、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原因、反抗和独立的路途,以帮助而不是替代他们去生产、建设与革命。另一付叫“手化脑”,是专给无产阶级的工人和农民们吃的,以除去他们的“笨头笨脑病”。具体的策略就是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法子普及教育,使他们个个读书,人人明理。陶行知认为,也只有这样,“农民和工人始能成为革命的农民和革命的工人。”[13]

简言之,陶行知对“劳力”与“劳心”这对范畴的阐述及对手脑联盟的倡导,其真正的主旨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的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这确实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

三、做与学

“做”与“学”这对范畴是由“行”与“知”这对范畴演变过来的,并受“劳力”与“劳心”这对范畴的制约。它所要阐述的主要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种方法、两条途径之间的关系。由于“学”是与“教”相对而言的,所以讨论学不能不涉及“教”。陶行知对这组范畴的论述就构成其教育哲学的方法论。

在“做”与“学”、“做”与“教”之中,陶行知认为“做”是中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14]。那么,究竟什么是陶行知的“做”呢?按照陶行知本人的解释,“做”就是在劳力上劳心,在学理指导下行动。它有以下三个特征:(一)行动。表明“做”不是思想上的静观和臆测,而“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15]充满了改造精神和创造精神。(二)受思想的支配。陶行知明确指出:“盲目行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做。”[16](三)才能产生新价值。“做”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为个体创造出新价值来,否则就不是“做”,顶多只能算是假“做”。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包含着广泛的生活实践的意思,克服了杜威“做”的狭隘性,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范畴在内涵上具有同一性。

由于“教”、“学”与“做”,及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分离,构成了旧中国教育的一个总特征,使得整个旧教育同生活脱离、旧学校同社会脱离;才出现了“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书匠、“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和“死做工、做死工、做工死”的工呆子,以至于整个中国都成了一个呆子国。[17]

对于这种情形,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家们熟视无睹,只是到了现代,陶行知才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说,“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骗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假先生和假学生所造成的国是假国,所造成的世界是假世界。”[18]其言辞之深刻、之确切、之犀利、之痛心无与伦比。陶行知在考察了中外教育发展的客观历程以后明确指出:“教学做合一是全人类教育历程之真相。”在他看来,“教”“不单是灌些名词、公式及分类,要应用‘学由于做’的原理,使学生随做随学,而且要与社会发生联系”[19]。缘此,陶行知将教授法一改而为教学法,又将教学法释为“教学生学”,因而释为“教学生学做”,为“做”而教,在“做”上教。“‘学’要和‘做’连起来,要用学理去指导生活,同时再以生活印证学理”[20],强调“做”是“学”的目的,是检验所学知识真伪的标尺。这样,陶行知就重新确立了“做”对于“教”和“学”的中心地位,从而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学观和死记硬背的方法论,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新的教学观和方法论。

陶行知还详细地分析了“教学做合一”这个命题的内涵。他指出:(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21]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学做合一”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是科学的教育法。(二)“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22]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学做合一”即是生活现象的说明,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是大众的生活法和教育法,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普及教育的唯一根本方法。(三)“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23]。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同原始形态的“教学做合一”在形式上相似,好像是一复旧。但在内容上,有着质的区别,它不是倒退,而是领着人类向健康、民主、科学的现代化生活迈进,对于改革现代教育与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四、生活与教育

这对范畴它所要揭示的是生活现象同教育现象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陶行知对这对范畴的论述就构成了其教育哲学的本体论。

什么是“生活”?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理解陶行知“生活”范畴的特性,就不能对其生活教育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与恰当的评价。陶行知的“生活”范畴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实践性。个体的生活就是个体不断地改造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实践,大众的生活就是大众团结起来改造社会及大众自身的实践。实践性是陶行知“生活”范畴的第一属性。(二)发展性。生活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生活的发展是遵循“从前的生活—现代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的秩序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教育能够引导生活朝着健康、科学、艺术的方向发展。(三)现实性。“生活”范畴既不是从前人们的生活,也不是指未来人们的生活,而是指“现代的生活”。现代社会是科学昌明的社会,那么生活便是科学的生活;现代社会是不抗日就亡国的社会,那么生活就是国难的生活;现代社会是弘扬民主、打倒独裁的社会,那么生活便是皱取民主的生尖。(四)大众性。陶行知的“生活”不是指小众的生活,而是指大众的生活。只有大众的生活法才能成为大众的教育法。

在教育的本质问题上,陶行知受杜威的影响较深,所以在其早年时常搬用杜威关于教育的定义,所谓“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新教育就是用新的原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但是,随着陶行知社会实践,包括教育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哲学认识论的逐渐转变,他对教育的本质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他说:“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我们一提到教育便想到了改造。”更加可贵的是,陶行知把这一思想继续发展开去,变成了“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看到了教育现象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教育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陶行知认为,在“生活”与“教育”这对范畴中,“生活”是教育的本体,“生活即教育”。他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生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可见,在其“生活”范畴的本来意义上,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具有统一性。生活不仅是教育的目的、归属,也是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对于传统的旧教育来说,陶行知倒确是主张“取消”的。这种积极的“取消”就其实质而言,是对传统旧教育的扬弃,是对当时形形色色的“分利的教育”、“超度的教育”、“升官的教育”、“逃走的教育”、“帮凶的教育”、“党化的教育”的强烈批判和彻底否定,是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的。

简言之,陶行知的“生活”与“教育”范畴是有其独特的含义的,他缘此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一种新教育的雏形。

五、社会与学校

书友推荐:逍遥小郎君糙猎户与娇贵少女重生七零:糙汉老公掐腰宠古代猎户的养家日常我的年轻岳母不乖(姐夫,出轨)私下辅导(年下师生1v1)欲罢不能(男出轨、红帽女绿)被嫡姐换亲之后青花冷(先婚后爱H)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鱼目珠子(高干1v1)女神攻略手册他的暗卫交易沦陷浓精浇灌小白花(快穿 nph)触手怪她只想生存无敌从觉醒武器大师开始你吃饭没有重生少年猎美
书友收藏:非常权途陈思雅徐铁军北电门房官路扶摇全职法师浓精浇灌小白花(快穿 nph)退婚后,我娶了未婚妻的堂妹当明星从跑龙套开始天才少年,开局便是救世主你男朋友下面真大(校园 np 高h)神祇觉醒:谁说东方没有神明?爱你老妈官道之权势滔天官梯险情官场:从离婚后扶摇直上女神攻略调教手册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不乖(姐夫,出轨)梨汁软糖【1V1甜H】见微知著(弟妹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