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范畴阐述的是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其教育哲学的时空论。
学校的产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成果和标志。但在中外教育史上,学校产生以后,由于政治、宗教因素的介入,学校与社会文明的联系反而被割裂了,学校与社会俨然是两个世界、两种生活。杜威最早看出其中的弊端,在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同时提出“学校即社会”,试图以前者为手段来改造原有的学校,拆除学校与社会间的障碍。但是由于他改造学校的目标单纯是使学校适应当时美国社会之需要,而不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以仍不能达到改造的实质性目的,反而使学校成了社会生活的“尾巴”。陶行知继承并超越了杜威,不仅认为“学校是小的社会”,更主张“社会是大的学校”。例如,在抗战时期,只要是抗日的地方,不论是前线还是后方,是根据地还是沦陷区,是伤兵医院还是难民收容所……都是训练抗日战士的学校,整个中国就是抗日的大课堂大学校。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每个人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什么是“社会”?在陶行知看来,(一)社会是大众的生活场所、斗争场所,而不是小众的游乐场所。大众才是社会的主人。(二)社会是有意义生活的场所,是充满着矛盾斗争并酝酿着巨大的生活力的。传统的旧课堂里抑制人们的创造力、进取心,是“书呆子”的制造场,自然算不得是“社会”的一部分。陶行知这种对“社会”范畴的理解同杜威的理解大不相同。在杜威那里,社会是指垄断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花钱享乐的地方,是用硬的软的法子诱使每个个体就范,甚至是他们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心泯灭的场所。对“社会”范畴的理解不同,必然导致对社会变革的方式选择上的差异。陶行知与杜威的“适应”、“改良”不同,强调“创造”“解放”的社会革命。
陶行知对“学校”范畴又是如何理解的呢?(一)陶行知的“学校”,注重生活,要让生活做中心;而以往的任何学校都是脱离生活的。(二)陶行知的“学校”是属于大众的;而以往的学校则拒绝大众,只对“有钱、有闲、有面子”的小众开放。(三)陶行知的“学校”是以提高大众的生活力,过有意义的生活为目标;而以往任何学校都是“不许人动一动,只许人后退”“从而扼杀人的生活力的”。(四)陶行知的“学校”是强调个体及集体的自我教育,主张“即行即知传人”;而以往的学校则强调“师道尊严”、“唯书、唯师、唯上”。(五)陶行知的“学校”强**育的实质,不苛求其形式;而以往的学校则强调校门、围墙、教材、考试等形式上的东西。毫无疑问,这样的学校不是传统的学校,而是一种新的学校。
以上陶行知教育哲学五对基本范畴,是对陶行知教育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他教育理论的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1]原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第2期。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
[3]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2页。
[4]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5]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6]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7]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8]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9]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10]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97页。
[1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00页。
[1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3页。
[13]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23页。
[14]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90页。
[15]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90页。
[16]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17]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07页。
[18]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19]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
[20]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95页。
[2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89页。
[2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89页。
[23]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