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陶行知:中国第一位创造教育家》,载《教育文汇》2004年第7期。
韩剑平:《陶行知特色之我见》,载《江南论坛》2004年第8期。
何永峰:《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载《党史文苑》2004年第8期。
陈文东:《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王清:《陶行知师德教育思想对提高新世纪教师素质的影响》,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载《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汪太戈:《早年的柯庆施与陶行知》,载《党史纵览》2004年第10期。
张伯兴:《陶行知的课程观及其现代价值》,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0期。
金萍:《有感于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载《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
徐春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微》,载《教育探索》2004年第10期。
胡继渊:《略论杜威和陶行知的知识观》,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11期。
徐鸿:《试论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1期。
李先明:《我为什么崇拜陶行知先生》,载《经济前沿》2004年第11期。
姚建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载《教育科研论坛》2004年第12期。
邓恩远:《顾公德讲私德建筑人格长城——陶行知德育思想再探》,载《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
殷洁:《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幼儿自治的几对关系》,载《山东教育》2004年第15期。
周先友:《讲究批评的艺术——从陶行知奖糖说起》,载《湖南教育》2004年第20期。
徐铸成:《陶行知开罪江青始末》,载《出版参考》2004年第35期。
金林祥:《深入开展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研究》,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王清:《论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教育探索》2005年第1期。
高焕祥:《陶行知思想的当代人文精神价值》,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刘长贵:《以行动研究法推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转化》,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徐志辉:《研究陶行知必须有真正的学术精神》,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李刚:《回到陶行知的历史世界》,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胡金平:《民间意义的发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陶行知教师知识人角色理论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储朝晖:《陶行知与抗日战争》,载《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1期。
姚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刍议》,载《安徽教育》2005年第1期。
刘国清:《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朱晓春:《陶行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研究》,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涂雪峰:《陶行知经济改造思想探析》,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陈福翔:《陶行知美育思想初探》,载《教书育人》2005年第3期。
陈志科:《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并非陶行知》,载《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3期。
方相成:《论陶行知的知识观》,载《理论界》2005年第3期。
曹春霞:《谈陶行知与近代山西的义务教育》,载《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张蓉:《批判与反思:1951—1978年的陶行知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伍德勤:《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思想与实践》,载《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李刚:《“从人民教育家”到“教育万能论者”——评20世纪50年代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再评价》,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周纪焕:《新课改背景下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再认识》,载《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